10月26日,记者在黔西县锦绣学校见到了59岁的杨绍书。搬离哈冲苗寨后,教了40多年书的杨绍书被聘为黔西县锦绣学校苗汉双语辅导员,继续在三尺讲台上发光发热。
“学校有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孩子们穿上了新校服,大家每天都乐呵呵的……”杨绍书一边在学校图书馆整理书籍一边说,“从山旮旯搬到城里,一切都像做梦一样。”
杨绍书的老家在黔西县金兰镇瓦房村哈冲苗寨,寨子里仅有十几户苗族人家。作为村里唯一的“文化人”,他担负起“园丁”重任,帮助一批又一批孩子实现走出大山的梦想。
一个人撑起一所学校
哈冲苗寨位于乌江上游支流六冲河岸边,村子的两旁是悬崖峭壁,通往村子的小路盘旋在大山之间。长期以来,由于交通闭塞,与外界往来不便,经济发展滞后。
杨绍书的家在寨子最高处,是一间土墙房。
在杨绍书的记忆里,小时候的苗寨很穷,很多小孩读不起书,也听不懂汉语,与外界交流不便。
“我家的条件算是好一点的,8岁时,父亲把我送到了4公里外的华山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杨绍书只上了一个学期的初一,也因贫困辍学了。
正当杨绍书为生计发愁时,当时的雨朵区羊场公社书记彭正祥找到杨绍书,提议让其给10多户苗族同胞的孩子办一个教学点。
1977年秋天,在家人支持下,杨绍书把家里10余个平方的堂屋腾了出来,办起了“识字班”,开启了他的教学生涯。
杨绍书回忆,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几块木板拼接起来,刷上墨汁就是黑板,课桌是各家凑的长条板凳;10多个学生按年龄段分了3个年级,一人用汉语、苗语教学,一个年级上课时,其他两个年级的孩子背对讲台自习。
后来,为方便更多孩子读书,杨绍书的教学点经历了几次迁移。直到1995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教学点合并到华山小学后才固定下来。自此,杨绍书也成了华山小学的一名民办代课教师。
绝壁开出求学路
学校的办学条件解决了,却难住了杨绍书和哈冲苗寨的10多名学生。
原来,华山小学距离华岗三组有4公里左右,且只有一条“毛狗小道”,荆棘密布,杂草丛生,就连成人走起来也很艰难。
“那条小道原本也是没有的,是我和村民一刀一刀砍、一镐一镐凿出来的。”杨绍书说,“从崖底到崖顶,直线距离不到500米,却要爬近50分钟。”
在这条艰辛的求学路上,有一个叫“船头山”的地方,村民们刨出的小路几乎与六冲河河面垂直,得用自制的“树钩”钩住头顶裸露的树根或石头缝才能往上爬。每次到这里,学生们只能靠杨绍书一个一个往上背、往下抱,一趟下来,杨绍书累得气喘吁吁。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一直以来,杨绍书一家人都住在土墙房里,家里由妻子一人忙里忙外。有一次,妻子杨守琴对他说:“你教这个书,工资这么少,还不如出去打工。”
杨绍书说:“学校需要我,娃娃些需要我,我哪里也不去,把他们教好,就是我的心愿。”
即便生活拮据,也未曾让杨绍书动摇过。20世纪90年代初,因为工资供不起两个孩子读初中,杨绍书只能利用暑期到广西挖煤,一个月净挣240元。“这样的收入快顶上我两年的工资了,亲朋好友也劝我别回来了。”杨绍书说,“我觉得账不应该这么算,如果留下来教更多的孩子读书识字,他们就有机会出去挣钱,比我一个人挣钱划算多了!”
“读书识字,对这里的娃娃太重要。”哈冲苗寨村民杨子贵很庆幸,儿子从杨绍书那里学到了知识,出去打工不再是“两眼一抹黑”。
也因为杨绍书的坚守,越来越多的哈冲人走出了山门,在外闯出一片天地,回家盖起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新岗位挑新担子
脱贫攻坚号角催征。
当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传到哈冲苗寨,杨绍书兴奋得睡不着觉。
然而寨子里的不少乡亲并不愿意搬迁,他们担心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出路。
杨绍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积极响应号召,第一个答应搬迁。白天,他到4公里外的学校上课;晚上,走村串户,做大家的思想工作。
杨绍书说:“40年前,我留下来教书,就是看到乡亲们不识字,穷!这些年,孩子们识了字,外出打工挣了钱,但大家还是穷。现在有政府扶持,让我们搬到县城,娃娃们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以后就会更有出息,这种好事为什么不干?”
杨绍书一次次动员,终于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他们相信:杨老师是真心对自己好!
2018年5月,杨绍书和哈冲苗寨的15户村民全部搬到了黔西县锦绣花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启了新生活。
看到整洁的小区、宽敞的道路、鳞次栉比的楼房,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为帮助大家尽快适应新生活,杨绍书又主动当起了义务宣传员,向大家讲解扶贫政策,主动适应新环境。
安置点里,还有不少其他乡镇搬来的苗族学生,杨绍书先后在黔西十小和锦绣学校担任双语教学教师。虽年近花甲,但他依然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主动把芦笙加入课外辅导中,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传承着苗族文化。
毕节日报记者 杨小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