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史籍记载、历史学家研究、民俗印证以及考古资料证明,上古时期生活于我国东部的“东蒙”人和生活于西部的“西羌”人,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源头。
东蒙—九黎—三苗—南蛮—荆蛮—苗族等;西羌—神农—炎黄—华夏—汉族等。两大源头主发展脉络清晰。
著名的涿鹿大战,是源于西部 “西羌”的黄帝打败了“东蒙”人蚩尤,战败南迁的部分“东蒙”演变为苗、瑶、畲等民族。而留在原地的“东蒙”人至夏商周时被称为“东夷”,春秋战国前后融入华夏、百越等。“东蒙”是源头,“东夷”是源流。
爱我中华必须知我中华。根据中国史籍记载及考古发现,我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教授生前曾提出要重建中国古史,他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把中国古史的框架、脉络概括为:“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启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
从中国人类学的资料(包括史籍记载资料、学界考证资料、民族心史记载资料、考古发现资料等)看,西部“西羌”族群出现在6000多年前,以游牧业为主;东部“东蒙”族群出现在7000多年前,以农耕业为主。
一、中国史籍记载“东蒙”人的资料
如前所述,我国上古时期东方有一个“君子国”、“不死国”。《山海经·海外东经》:“有东口之山。有君子之国,其人衣冠带剑。”《山海经·海外南经》:“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淮南子·地形训》:“东方有君子之国。”《说文》:“凤,神鸟也”,“凤之象也……燕颔鸡啄,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国。”《后汉书·东夷传序》:(东方)“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说文》:“鳳,出于东方君子之国。”“东方之人”。 从以上引文可知,我国上古时期东部有君子之国,神鸟凤出于东方君子国。
众多史籍记载了“东方君子国”的首领号伏羲。《帝王世纪》:“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易系辞传》:“帝出乎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东至日出之次,槫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皞,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 《拾遗记》:“以木德称王,故曰春皇,其明睿照于八区,是谓太昊。昊者,明也,位居东方,以含养蠢化,叶于木德,其音附角,号曰木皇。”《白虎通义·号篇》:“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左传》昭十七年:“郯子曰太嗥以龙纪。”《吕氏春秋·十二纪》载“太嗥伏羲氏。”孔颖达《左传疏》云:“太嗥身号,伏羲代号。”《吕氏春秋·孟春纪》:“其帝太嗥。”高诱注:“太嗥,伏羲氏。” 可见,“帝出于震”,帝指太阳神伏羲。震当训作晨,就是日出于晨,日出于东方。就是指“东蒙”人的首领伏羲出现在东方。“太嗥身号,伏羲代号。”太嗥、伏羲是同一个人。
大量的中国史籍记载,伏羲首开中华文明之先河。笔者曾经将伏羲或伏羲时代的一系列创造发明归纳为八大组,即:观天象 制历算;结网罟 驯家禽;兴庖厨 行医药;画八卦 刻书契;定姓氏 制嫁娶;兴管理 造干戈;化蚕制衣 制乐创歌;建都宛丘 以龙纪宫。
在早期中华文明中,伏羲太昊氏可谓劳苦功高,功劳巨大。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将伏羲视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诚如王大友在《三皇五帝时代》中说:“伏羲氏族是上古人类开化程度最高的氏族,进入文明阶段,继天而王,以理海内,首德于木,为百王先,故《易》称帝出于震,建寅孟春,都于陈,东封泰山,禅云云。”【1】
早于西部“氐羌”人的东部“东蒙”人,以及伏羲太昊、少昊的事迹为何为被中国史籍记载下来了,应该说是因为不同部族间的冲突和文化融合的结果。历史上黄帝打败蚩尤,尧舜禹征讨三苗,夏商周征战南蛮、荆蛮,秦国灭掉楚国等重大历史事件,使得“东蒙”人的后裔大部分都融入到华夏族中去了。梁启超先生在《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中曾说:“我族与苗族为剧烈之竞争,卒代之以兴。于是彼族之文明,吸收以为我用。”蒋志华主编的《中国世界部落文化》也说:“东夷(蒙)部落为我国早期文化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原华夏文明就是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华夏族吸收先进的东夷(蒙)部落文化后进入文明社会的。”正因为不同部落间的冲突与融合,不属于华夏系而又早于炎黄的伏羲太昊及其原始部族,才被中国史籍记载下来了。伏羲氏被列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二、学界研究考证“东蒙”人的资料
翦伯赞、郑天挺在《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注曰:“君子国,不死国,相传是东方夷国。”【2】
苗族从古至今,自称为“蒙”,王献唐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考证了蒙(苗)人的来源,他说:“族以蒙名,所居之地,故以名蒙。蒙在东方,故言‘东蒙’,合地名氏名以证伏羲,知伏羲为蒙族”。【3】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居住在东方的人统被称为‘夷族’。太嗥是其中一族的著名酋长。”【4】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则说:“太嗥,号伏羲氏……传说太嗥是风姓,应同九夷中的风夷有更直接的关系。风夷在夷人氏族部落中居于首要地位,因而太嗥又是所有夷人想象中的祖先。”【5】
苗青在《战争与西部苗族大迁徙》中考证说:在那悠悠昊天的东方寰区,在那茫茫旷世的大地中间,有两条河,一条叫浑水河,一条叫清水河……据苗族先辈的老人们代代相传下来,最早住在浑水河和清水河流域大平原里的,是一个叫“蒙”(hmongb)的大的部落部族。这个大的部落部族,居住地域方圆数千里……这“蒙”(hmongb)的名称算是最古老的了。【6】
可以看出,翦伯赞、郑天挺认为君子国是“东方夷国”,王献唐认为蒙在东方,故言“东蒙”,伏羲为蒙族,范文澜、郭沫若认为伏羲与太嗥是同一的,是居住在东方被称为“夷族”或“夷人”的祖先,而不是华夏族的祖先。他们所说的“东方夷国”、“东蒙”、“东方夷族”,“东方夷人”,都是指向7000多年前的“伏羲太昊部族”,而不是指夏商周时才形成的“华夷五方格局”中的“东夷”。苗青则直接运用苗族人类学的资料,苗族代代相传下来,自己的祖先最早住在浑水河和清水河流域大平原里,是一个叫“蒙”的大的部落部族。
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古时苗黎族散处江湖间,先于吾族,不知几何年。至黄帝之时,生齿日繁,民族竞争之祸,乃不能不起,遂有炎帝、黄帝、蚩尤之战事。而中国文化,藉以开焉。”
蒙文通在《古地甄微》中说:“因疑苗族为中国文化之创始者……于是我东方璀璨之文化,滋与于斯,而展于三河……古之建帝都、封大国,皆自东而渐西,即汉族以外之民族。”【7】
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在华夏从西部来以前,中国土著还有苗民一族,实属最容易想到的事情。”
杨娟、杨庆林等著的《中华民族通史论纲》考证说:“中华民族的古人长期生活在华北平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他们尚处于未分裂的状态,我们将这些中华古人称为古苗人,将他们生活的那段历史时期称为古苗人时期……古苗人时期起始于古代伏羲时期。”【8】
郭克煜等著的《鲁国史》中考证说:“在古史传说中,曲阜一带属古夷人(应为古苗人或东蒙人)居住地,有关东夷人的最古传说是太昊的事迹。太昊或作太皞……是八卦的创立者……其后春秋时有任、宿、须句、颛臾等小国,皆在今曲阜周围,由此可以推测太昊也是生活在曲阜一带的。”【9】
伍新福在《中国苗族通史》中考证说:清初陆次云《峒溪纤志》载:“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伏羲女娲位”。所谓伏羲女娲,在苗族民间又俗称“傩公傩母”。至今苗族地区举行“还愿”祭典时,仍于中堂设傩公傩母的木雕衣装神像……史籍还记载,伏羲氏和东夷(蒙),以凤鸟为图腾,加以崇拜,而苗族的古歌说,是凤鸟孵化“蝴蝶妈妈”生下的12个蛋,生出了虎豹、蛇虫和人类。【10】
杨万选在《贵州苗族考》中说:“据典籍所载,中国土人,实为苗族……苗族为中国最古人种。”【11】
由此可见,上古“东蒙”人即伏羲太昊时代,是中国可考的历史,是上古“东蒙”即古苗人时期,也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发轫时代。
三、“东蒙”直系后裔的心史记载资料
苗族的心史记载与习俗证明了苗族与“东蒙”人的渊源关系。苗族古歌《跋山涉水》唱道:来唱五支奶,来唱五支祖,歌唱远祖先,经历万般苦,迁徙来西方,寻找好生活。
从前五支奶,居住在哪里?从前六支祖,居住在哪里?从前五支奶,居住在东方;从前六支祖,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
从苗族古歌中可知,苗族祖先原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的地方。贵州省民间文学工作组编著的《苗族文学史》中说:苗族“《跋山涉水》把苗族的老家称为‘东方’……历史学家说:卵生的神话是古代东方民族的传说,苗族认为祖先是从十二个蛋中生出来的。苗族认为伏羲是他们的祖先,但这个伏羲也正是古代东方民族的太昊。”【12】
苗族《迁徙史歌》反复唱到:“从前老家乡,就在海边边”。苗族最古老的祭祖歌《吃牯脏歌》,反复7次唱到东方老家乡:“水牛乘着河浪走,水牛到海水日出处,富裕海边老家乡。”黔东南苗族说自己的祖先来自日出的地方,在13年一届的杀牛祭祖时,未把牛砍死以前,必须把牛头扭向东方,表示祭祀日出地方的祖先。
据王万荣调查,云南文山苗族有尚东的文化习俗。祭祖尚东、婚俗尚东、丧葬向东。【13】
还傩愿是东部方言苗族对傩祭、傩仪和傩戏的统称。张应和在《湘西苗族还傩愿源流考》中说:“傩祭、傩仪和傩戏崇拜的始祖神叫‘傩公傩母’, 按苗族民间传说,他们是伏羲女娲的俗称……这进一步说明伏羲女娲当是苗族的始祖,还傩愿正是苗族祭祖的一大宗教活动。”【14】
周明阜在《湘西巫傩民俗探微》中说:“凤凰苗傩主要流行于凤凰、吉首、泸溪和怀化的麻阳等县市,傩公傩母与大庸高傩、花垣苗傩、保靖堂郎苗傩一样,皆源于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故事。”【15】
苗族老人去世,要请巫师唱《指路歌》、《焚巾曲》,操度其亡灵回东方老家与祖先团聚。英国牧师塞缪尔·克拉克在《在中国的西南部落中》说:苗族“出殡由巫师开路,巫师先告诉死者如何进行一次抵达东方祖先处的长途旅行,他念到:现在我们送你到祖先那儿去,在路上,你要闯过很多难关,当你走过蜈蚣岭时,上面布满了许多蜈蚣,但你不要害怕,只管前进,当你爬雪山时,也不要怕冷。到了天国大门,守门老头会拦住不让你进去,你就告诉他,你是谁,以及你祖先的名字,他就会放你进去的。进入天国,你父母以及其他亲属,都会来迎接你,你将幸福也同他们一道生活。”【16】
无论是中国的苗族或迁徙到海外的苗族,族中老人去世要请巫师或歌师唱古老的焚巾曲、指路歌,指引其亡灵按照祖先迁徙的路线,一步一个地名地返回东方故地投祖,然后从那里升天,到天上去与死者的众祖先亡魂团聚,而后过着犹如阳间一样的温馨、祥和的生活。在苗族人的观念里,死亡被认为是一次美妙的、通往生命之源的旅行。当然,暴死者或者死得太年轻的人,是没有资格回东方老家与祖先团聚的。
四、考古发现“东蒙”人的相关资料
众所周知,在世界人类文明中,早期东方文明是先于西方文明的。在中华文明中,东部文明也是先于西部文明的。从中国史籍记载、考古发现和学界研究考证来看,上古居住在东部的“东蒙”人比居住在西部的“氐羌”人还要早出1000年。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列表第三》中曾感叹说:“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后李遗址所在地是上古“东蒙”人活动的地方,后李人死者头向朝东埋葬与现苗族老年人寿终正寝时头向东,唱《焚巾曲》指引亡魂,返回东方故地投祖。《焚巾曲》所说的东方,亦指太阳升起的地方,即指“东蒙”人之古地。
上古鸟纹,所见最早的是在河姆渡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的发掘物陶器上有双头鸟的纹饰,同现今黔东南苗族蜡染双头鸟的纹饰是一模一样的。
良渚文化反映出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并且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刻划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现的前奏。但是,对中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良渚文化不知为何突然间就衰落了,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纪仲庆在《良渚文化的影响与古史传说》中说:“我认为良渚文化很可能就是古史传说中的蚩尤部落集团。”俞美霞作《陶匏祭天的鸟纹符号探析》中说:杭州湾地区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不仅有其文化上先后的传承关系,同时,在鸟纹图像上也有其密切的历史渊源……只是河姆渡文化的祭祀符号多是刻在象牙蝶形器上,而良渚文化的刻绘符号则多是在玉器上。
何驽先生认为,良渚文化即是蚩尤文化,良渚玉器流行的那种神人兽面图像即是蚩尤像,蒋乐平先生也认为良渚文化为蚩尤文化,良渚文化的衰亡与黄帝战蚩尤有关。【17】
综上所述可知,7000年居住在我国东部的“东蒙”人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历史源头。这不但是有籍可稽、学者考证,还有民俗印证、考古发现证明。
如前所述,“东蒙”人是古苗人的启蒙时期,也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发轫时代。苏秉琦教授生前提出要重建中国古史是有道理的。
参考文献:
【1】王大友:《三皇五帝时代》(上) 第103页,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120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3】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第297-307页,青岛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4】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88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5】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111、112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6】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88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7】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111、112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8】 洞庭西子·苗青:《苗族文学论稿》第289-290页,现代出版社,2015年版。
【9】蒙文通:《古地甄微》第7页,巴蜀书社,1998年版。
【10】 杨娟、杨庆林、敖尔美:《中华民族通史论纲》第35–37页,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版。
【11】郭克煜等著:《鲁国史》第31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 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第6页,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13】 杨万选:《贵州苗族考》第9–10页,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贵州省民间文学工作组编:《苗族文学史》第83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5】 王万荣:《苗族历史文化探考》第173–174页,云南民族出版社,1914年版。
【16】张应和:《湘西苗族还傩愿源流考》,载《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4期。
【17】 周明阜:《湘西巫傩民俗探微》,载《民族论坛》1992年第1期。
【18】 塞缪尔·克拉克:《在中国的西南部落中》第37-38页,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蒋乐平:《文明起源研究略说》,载《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