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三)
七、苗族文学中的哲学社会思想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从来都十分密切。在我国古代,文、史、哲基本就是一家。孔、孟、老、庄之作,都集文、史、哲为一体。苗族的古歌、史诗、古老话等,既是文学作品,又是史学、哲学作品。在这里,我们作重探索苗族叙事长诗、传说故事中的哲学社会思想。
1、苗族古典叙事长诗中的哲学社会思想
苗族古典叙事长诗很丰富,主要有爱情叙事长诗、道德叙事长诗和英雄叙事长诗三类。
苗族以爱情婚姻为主题的长诗,仅笔者拥有的资料和知道的情况,至少有100余部(首),尤以中部方言为多。爱情叙事长诗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和爱情斗争的描述,反对和抗议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歌颂和赞美男女青年的忠贞爱情。
《仰阿莎》是一部十分美丽的爱情叙事长诗,全诗7000多行,是黔东南地区所谓古歌古诗“四宝之一”(即:最富贵的歌《运金运银》,最美丽的歌《仰阿莎》,最长寿的歌《榜香尤》,最伟大的歌《妹榜妹留》),可见其影响之大。
诗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仰阿莎从水井里生出来后,长得非常美丽,各种鸟兽都非常倾慕她,都赶来和她唱歌跳舞,但她却不接受它们的爱情。后来天上的太阳看中了仰阿莎,指使乌云给他做媒。乌云最善于迎合仰阿莎,在她面前尽量夸太阳,并且采取明撮合、暗逼迫的手段,最终使仰阿莎嫁给了太阳。
可作为商人的太阳并没有把美丽的妻子放在心上,为了名利,整年整月在外面奔跑,连续六年不回家。仰阿莎在冷淡寂寞的境地里独自生活了六年。最初她还满怀幻想期望太阳回到身边来,但是太阳除了把她当作财产留在家里外,并不满足她什么东西。仰阿莎的幻想破灭了,痛苦也加深了。
在太阳的家里,唯一和仰阿莎相处的人是月亮。月亮虽说是太阳的弟弟,但却过着长工般的生活,他勤劳而且诚朴,同情仰阿莎,事事帮助她。仰阿莎不但在月亮那里得到了她不曾得到的温暖,而且从月亮身上看到了她所幻想的东西。后来她终于和月亮产生了爱情,双双冲出太阳的权贵的门槛,逃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结为夫妻。事后经理老评理,仰阿莎和月亮胜诉,但月亮却把江山赔给了太阳。传说从那以后,白天始终属于太阳,月亮只能在晚上出来。
一个多么生动而又美丽的故事,它反映了古代苗族先民关于婚姻自由和幸福的理想,歌唱争取婚姻自由和幸福的斗争。
《遗恨歌》是一个被父母包办婚姻逼害自尽的苗族姑娘在离开人世之前的凄惨而愤怒的哭诉。姑娘已有心上人,父母却要逼她嫁给一个她不情愿的人,她一再请求父母退婚,父母不但不依,反而把她关起来毒打。她反抗无望,愤而自杀。姑娘想到自杀后,父母收尸时会生气,但是生谁的气呢,你们生育养大的姑娘,你们把她逼死了,自作自受,劝后人引以为戒。姑娘死后,只希望父母把她埋在灵魂升天的山坳上,她在哪里等着情郎,一道上天去过恩恩爱爱的生活。姑娘的哭诉,凄切感人,真叫人悲愤交加,撕心裂肺。
在人类的早期,只是一种动物式的性爱,没有爱情可言。爱情是伴随着一夫一妻制和文明时代以后才产生的。爱情婚姻中的欢乐与痛苦,总是强烈地拌随着人的一生。诚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我们应归功于一夫一妻制的最伟大的道德进步:整个过去的世界所不知道的现代个人性爱。”他还指出现代个人性爱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一是互爱,二是持久。“痛苦中最高尚最强烈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同理,幸福中最高尚最强烈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幸福。
苗族道德叙事长诗的主题在于进行道德教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以来的一种道德取向。流传在苗族中部方言区的《阿葛玖》,可谓是苗族道德叙事长诗的代表作品。全诗长1000余行。诗中叙说阿葛玖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姑娘,许多富裕人家来提亲,两个哥哥贪财逼她出嫁,阿葛玖不依。两个哥哥又采取欺骗手段,要将她买给一个财主。事情败露后,两个狠心的哥哥仅将她推下河。阿葛玖随江飘下得救,并成家立业生活逐渐富裕起来。而两个哥哥良心不好,又好吃懒做,最终变成乞丏,并到妹妹家乞讨。结果丑态百出,狼狈不堪。
苗族英雄叙事长诗的主题是叙述和歌颂民族英雄人物,表现出苗族人民对理想人格和社会生活的评价原则。比如《张秀眉歌》,在百余年来的唱者、听者、读者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公元1986年,《张秀眉歌》的搜集整理者苗丁、燕宝两先生创作“满江红”一首,献作苗族英雄张秀眉起义131年周年祭。录如下:
莽莽方蒿,排万古,冰封雪搅,嗡娘浪,翻千山雪,怒涛多少?百代江山凝血碧,千秋涕泪横风暴;要生存,一起捣王朝,苗家闹:掌麻旎,群雄啸;台拱破;黄飘笑;十八年天下,四方温饱!身挺长沙豪气壮,头悬台拱双眸耀;遗《反歌》,雷吼醒山河,千秋绕……
2、苗族传说、故事中的哲学社会思想
璀璨夺目、浩如烟海的苗族民间文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韵体诗歌,一类是自由体散文。苗族传说、故事当属于第二类。苗族传说有神话传说、族源传说、人物传说、风俗传说、地方风物传说、民族团结传说等等。故事有幻想故事、生产生活故事、爱情故事、讥讽故事、褒善贬恶故事、起义斗争故事、反剥削反压迫故事、动植物故事等等。许多传说、故事包含着哲学社会思想的内核,有的直接涉入哲学本题,有的则通过总结出一定的哲理来教育和启迪人。
《创世大神和神子神孙》【1】是流传在广西大苗山的神话传说,共分为“开天辟地,孵日镶天”、“捏人捏兽,栽果撒谷”、“太阳打斗,人死草枯”、“枉生求助、降服太阳”、“水淹天下,兄妹乘葫”、“再造世人,接烟四烛”、“跋山涉水,分支分族”等七章。
第一章《开天辟地 孵日镶天》开头就说:“远古的时候,天没有人劈,地没有人开,上没有日月星辰,下没有山川河流;没有头上的浮云和飞鸟,没有地下的老鼠和泥鳅……天地像糍粑一块,白天黑夜像翻镬倒盖;地看天暗昏昏,天看地黑沉沉,世间不分年月日,长夜数不清几更”。不知过了多久,出了一个创世大神,名叫“纳罗引勾”,传说他“臂膀大,像土坡,脚板长,两里多。十二丈布盖不住他半个膝头,两千张蓑衣缝不成他一个裤兜兜。他伸手揽得云,覆手戳穿地。三千担糍粑不够他一攴,九百坛酸鱼不够他两口。他打鼻鼾像万头老虎吼叫,他咳一声嗽像十二个雷公劈山头”。
一天,创世大神要开天劈地,分开阴阳。他将粗臂做柄,手掌当刀,把天地切成两半。他叫另外一个大神仍雍古罗竖起木柱,把天顶起。可是过不了多久,五节虫就把大柱蛀了,天又塌了下来。纳罗引勾又叫仍雍古罗用铁柱把天撑起来,可不久铁柱又锈了。再用石柱来顶天,石柱又裂了,天再次塌了下来。后来纳罗引勾受到一个叫“务罗务素”的老太婆的指点,取自己的四节脚来顶天,于是天撑住了。天造好了,地造好了,可是天很黑,地很暗,什么东西也看不到。又是务罗务素给纳罗引勾十二个蛋,十二个蛋孵出十二个宝,把它们镶到天上去,从此天上一片光明,地下一片金灿。
第二章至第七章叙说天地开辟出来后,天上有了不落的太阳,地上有了不塌的山岗,可大地却没有任何生命。纳罗引勾用泥来捏人捏兽,并栽果撒谷,于是大地才开始有了动植物,有了生命。可不久天上十二个太阳却吵架闹翻了,它们为了争当大哥,从天上打到云头,从南天角打到北天壤,捶得满天迸火,擂得大地生烟,人死草枯,眼看纳罗引勾开辟出来的天地,捏造出来的人和百兽将毁于一旦。后来一个叫枉生的人用枪打落了十个太阳,剩留两个,并规定它们一个白天出来,一个晚上出来,大地又才恢复了生机。后来雷公和亨英打斗,雷公堵住消水洞,放水淹没天地,亨英的一双儿女乘葫芦得救,后结为夫妻,繁衍了人类。人口发展很快,六坡六岭都住满了人,人们只好商量分支分族,跋山涉水迁徙到新的地方。人分散开来过生活,半坡上竖木楼,放牛养羊,砌梯田,种糯夭,开芒荒,撒粟粮,栽杉树,种棉花,育子繁孙,世代相传。
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个神话传说。我们知道,神话不是作为文学创作出现于历史。神话首先是作为原始宇宙观出现于历史。恩格斯曾指出:“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2】
在这里,我们特别注意到恩格斯所说的“狭隘”、“愚昧”、“错误的”和“最原始的”这几个字。我们决不能以批判的要求把苗族神话唯物化,因为极古时代的苗族先民能猜测到宇宙自然的物质性,就己经是相当了不起的了,他们还绝不可能奉行科学的唯物主义。真实的情况恰如拉法格所说的:“原始人是极端唯心主义者,因为他们把一切都神灵化了。”【3】苗族神话传说《创世大神和神子神孙》,如同《苗族古歌》《苗族史诗》一样,认为天地是物质的自然,天地原来是粘连在一起,是神人所分开,是神人把哪多余的太阳所射落……其中既有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又有唯心主义的宗教观念;既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又有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观念。
但只要用上述恩格斯和法拉格的观点解读苗族神话传说,这就不足为奇了。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苗族所塑造的创世大神,和人类非常亲近,它们使的是神的力气,用的是人的动作。正如高尔基所说的那样:“在原始人的观念中,神并非一种抽象的概念,一种幻想的东西,而是持有某种劳动工具十分现实的人物。神是某种手艺的能手,是人们的师傅与同行。神是劳动成绩的艺术概括。”【4】
如此看来,我们还能指责苗族神话“天地是神人所分开”、“太阳是神人所射落”、“人是神人用泥所捏造的”吗?不仅不能,而且我们还应该歌颂苗族原始初民的这一高明之处。我们说苗族哲学思想异常丰富,正是其蕴藏在古歌、史诗、神话、古老话、传说故事中,只不过需要读者认真的去“领悟”罢了。
苗族故事《狐狸交朋友》,故事梗概是:狐狸见猫、狗和牛羊都有三朋四友,日子过得非常快乐。它问老鹰:“你飞得仲个高,可晓得天底下哪个本事最大?我要和它交朋友”。老鹰说,太阳的本事最大。狐狸去找到太阳说:“太阳公公,这天上天下,数你本事最大,我和你交个朋友吧!”太阳说:“我不成,人家云朵本事才大嘞,它出来我就不敢现面”。狐狸又去找云朵,云朵说:“我算个啥,风的本事才最大,它一吹,我跑都跑不赢”。狐狸又去找风,风说:“你笑话我罗,山坡本事才最大,我一遇到它就赶忙绕路走”。狐狸又找到山坡,山坡说:“小草本事才最大,它把根扎在我的身上,码倒吃我的肉”。狐狸又找到小草,小草说:“牛大王随随便便就把我吃了,它才最有本事”。狐狸又去找到牛大王,牛说:“我算啥,索子本事才大,它把我一套,要我上就上,要我下就下”。狐狸又去找到索子,索子说:“我有啥本事,耗子一咬我就断”。狐狸又去找耗子,耗子说:“猫专门捉我吃,我有啥本事”。狐狸又去找到猫,猫说:“狗的本事更大,它见我就追着咬,我怕死它了”。狐狸又找到狗,狗说:“你找我算找对头了,我的本领是不错,和我交朋友要得,不晓得你真心不真心,哪个都说你狐狸最狡猾,你先把你的心肝掏给我看了,再交朋友吧!”狐狸一听,吓得魂都没有了,回头就跑,钻进深山老林去,直到现在,狐狸始终没有一个朋友。
这则故事充满了哲理。它寓于自然界中的自然物、动物的所谓“对话”,实质是要告诫人们,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任何一个都有自己的优点,也都有自己的缺点,不但要看到自己的优点,更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要善于看到别人的优点和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这样才能不断有进步。人生活在世不能没有朋友,交结朋友一定要真心实意,不要假心假意,尤其是要有奉献精神,不图任何回报。如果心胸狭窄,狡猾奸诈或者怀着一种功利的目的去结交朋友的人,到头来只是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只能是孤家寡人一个。
进入阶级社会后,苗族的许多生活故事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矛盾的,有夸耀或批判理老的,有反映穷人和富人之间关系的,有批判前娘后母、前爹后父的,有反映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的,有批评情场上的不良作风的,有揭露封建包办婚姻罪的,有反映男女青年为追求纯洁爱情和婚姻自由而斗争的,等等。大凡一则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怎样做人们道理。倡导和颂扬什么,反对和厌恶什么,在故事中可谓渭径分明。由于篇幅所限,不再赘述。苗族社会从善如流,人们对人处事忠心诚恳信用,这与充满着哲理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
八、苗族文人的哲学社会思想
宋、元、明、清以来,朝廷在苗族地区设立学馆、书院,开办“义学”、“新学”、实行“边教”,苗族中出现了第一批文人儒士。元代绥宁有苗族儒生杨再成,“幼知书,长好义……刻意儒风。”【5】苗族出现了一批本民族的文人哲学社会思想家。
1、吴鹤的哲学和教育观
吴鹤(生卒不详),明代镇溪千户所上涝司(今湖南吉首市)人。明正德年间,就读于辰州卫学。“笃志求道,不乐仕进”,以执教苗民子弟为乐,是苗疆民族教育先驱者之一。正德二年(1507年),王阳明贬谪贵州龙场,途经辰州,于虎溪书院讲授良知之学,鹤从其学。后阳明官江西,他曾两下江西就学于阳明。据记载:吴鹤得阳明学之“薪传”,“所学既正且专,或与余姚钱德洪、山阴王畿不相远。”【6】吴鹤是苗族最早的一位见诸记载的哲学思想家,是王阳明“心”学在湖南的重要传人。但因其著述散失,其在心学方面造诣深浅和具体哲学观点,现已无法详考。
吴鹤终身未仕,居乡授徒为业。先后于镇溪所上捞司马溪、三岔坪等地设馆办学,教训苗族子弟。他在办学中,有教无类,牧夫竖子皆一样施教,是苗族古代最早的一位知名教育家。后人在鳖鱼峰修建吴鹤祠,以资纪念。遗址在今吉首民族师范学校校园内。
吴鹤不仅是苗族古代的一位哲学家、教育家,而且工诗文,著有《岳阳楼观潮》、《游江南访家庙》、《腾王阁集饮》等诗作,“笔墨甚高,文亦正”。惜原诗多散失。世传有《游江南访家庙》一首。录如下:
游江南访家庙
寻尽江南路,迟迟扬柳依。
只缘家庙访,惹得世人讥。
阅谱心如射,扬鞭骑欲飞。
几番姬巷过,四顾节坊微。
禾黍疑相是,蓬高记又非。
金陵无所有,惟载玉梅归。
清人张称达著《题有明逸士吴鹤先生冢(二首)》,对吴鹤一生予以高度评价,全诗如下:
(一)
武溪溪涨柏蛮邱,处士洞云耿不收。
自是逆藩孤正气,非观释意重名流。
喾黉教舍先生志,疏浅文章积世忧。
春老啼鹃休泣语,姚江一瓣敌公候。
(二)
儒不名廷合九夷,南来弟子擅良知。
百年虎啸讲台树,千户龙威吾道师。
里有朱陆群不知,文微杞宋百无遗。
我来试展阳明籍,待御庭荒伊水湄。
“处士洞云耿不收”,充分表达了诗人景仰吴鹤有德才而隐居不仕;“儒不名廷合九夷”,谓吴鹤虽不是著名的儒家门第,但不乏为少数民族的儒士代表;“百年虎啸讲台树”,喻吴鹤执教岁月的长久和影响之大;“千户龙威吾道师”,喻吴鹤弟子众多和执教的威严;“姚江一瓣敌公候”,“里有朱陆群不知”,谓吴鹤是朱熹、陆九渊及姚江学派创始人王守仁(阳明)之弟子也。
2、满朝荐的哲学和社会观
满朝荐(1561——1629),字汝扬,号震东,归耕山人。湖南麻阳县兰里人,他系古代苗族经科举进至高位之第一人。历任陕西咸宁(今咸阳市)知县、刑部郎中、尚宝司正卿、太仆寺少卿、正卿等职。他为官清正廉明,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明史》赞扬“他出死力以抗凶锋,幽深牢而弗悔”,并誉之“健令”,“有廉能声”。【7】是明朝末后期一位著名的清官和进步思想家。
满朝荐的《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是其哲学方面的代表性作品,现录读如下:
圣人以思望天下,决言其非远也,盖思固有必得之机也,彼未思以为远正在者,岂可乎?且天下未有不思以通之者,者顾思所致也,而亦非难于致也。
文章一开头就说,圣人观察天下,其断言不一定深远准确。天下的事情没有不思考而能通晓的。但通过思考并非难于达到。
虚明之中,万物涵焉,特未尝一揆度耳,诚举其虚明者以揆度乎天下,即宇宙之精微,且可以潜而通焉,何远也?虚灵之内,万有具焉,特未尝一探索耳,诚举其虚灵者以探索于心,即古今之奥妙,且可以神而悟焉,何远也?天下有囿于形者远,而思则以神用而不以形用也,神之所惯,何所弗通,虽远莫能至者,亦随求而必得也,何以远而病夫思哉!天下有拘于迹者则远,而思则以精用而不以迹用也,精之所凝,何所不贯,虽远莫能届者,亦随思而必至也,何所废思而远也哉!此亦知思之未加,则我之心于天下为二,尝见其间隔而不通,近也而亦远也;思之既加,则我之心于天下为一,尝见其浑合而无间,远也而亦近也……
“虚明”、“虚灵”、亦即“心”;“思”,亦即探索、考究、认识。所谓“虚明之内”,“万物涵焉”,“心为我固有之心也”,这明显是受到当时流行的王阳明“心”学“万事万物皆起于心”、“心外无物”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的影响。但满朝荐特别强调于“思”,“思之未加,则我之心于天下为二”;“思之既加,则我之心于天下为一”,即主张积极地认识世界,并认为思想能突破“神用”、“形用”的局 限,能够“至远”,“思”是沟通“心”与“天下”,即主观和客观达到一致的桥梁。显然,这种认识论是符合唯物论的辩证法的。
未思以为思,未远以为远,诗人之词,不可训也。吁,夫子望天下之意切矣哉!
思,“远也而亦近”;不思,“近也而亦远”。以未思为思,以未远为远,不可取也,文章最后呼吁:“夫子望天下之意切矣哉!”即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切合实际。文中用了大量事实论证运用唯物观点思考问题的重要性,得出了“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的结论。
在政治观方面,满朝荐坚持“民本”思想。他在《赞讦谟疏》中指出:“国家之根本在小民,畿甸穷于商徒,省直穷于榷党,草泽揭竿,关市聚啸,在眉睫矣!奈何忘覆舟之鉴也。”【8】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置个人安危不顾,冒死进谏皇帝,疏“奈何忘覆舟之鉴,”充分体现出他忧国忧民,“出死力以抗凶锋。”
针对当时明王朝对黎民百姓沉重的剥削,他进一步指出:“国之钱糈,民之膏血也。膏血止此数耳,一殚于维正,继殚于榷税,再殚于辽役之加派。师行而饷愈烦,输重吏弥刻,民疲而棰益毒,里多虚舍,沟遍弃骸。”【9】充满了对黎民百姓的同情,为民请命。
满朝荐在《十大可忧七大可怪事本》中指出:“国家之兴,成于众正;国家之衰,始于官邪。从古至今,未有易者”。“国祚之绵延在纪纲”。尖锐指出当时明代社会的种种弊病,根源就在“官邪”和对“纪纲”的破坏,朝政和吏治的腐败。他还认为:“国家惟兵权,一毫假借不得。盖兵权乃国家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汉唐宋之际,兵权散寄,国家遂危。何至今日,而相有兵,计臣有兵,内监有兵,外戚有兵,名为卫国,实为自卫,兼以射利,何不自重爱惜,甘于作俑,而令国家寻三季之覆也。”“此正国家大难之端,将来最难收拾者。”【10】即认为,兵权之分散,乃国家之大忌。同时他还说:“草泽之竿旗,萑苻之庚癸,绿林之结聚,黄巾之纵横,岂伊异人,皆穷匮之民……危乱不在边隅而在民穷。”即认为对明王朝统治的最大威胁,当时并不是外族入侵,而是农民的造反,而农民造反的原因则在于他们贫穷困苦无法生存。这些见解均切国时弊,难能可贵。
崇祯二年(1629),满朝荐在老家病故,享年69岁。
3、龙绍讷的哲学和社会观
龙绍讷(1792——1873),今贵州锦屏县亮寨司人,是清朝时期“思力沉厚”、“著述侈侈隆富”的苗族思想家。
龙绍讷五岁丧父,九岁失母,全仗长他十二岁的哥哥绍轲培育成人。由于天资颖异,读书凡“耳目所经,宅心弗去。长为文,矫矫不群”。十七岁“出应童子试冠一军”。但之后应试却屡遭挫折,于是放弃科名,回梓课徒为业,并肄力于学。
据光绪《黎平府志》和民国《贵州通志》载:龙绍讷著有“《亮川前集》二卷、《续集》二卷、《试帖》二卷、《文集杂俎》四卷,梓以行世”。由龙绍讷后人龙源远珍藏的《亮川集》共四卷:卷一为《亮川诗集》收入诗计47題87首;卷二为《亮川赋稿》,收入赋计18篇;卷三为《亮川杂俎》,收入各类政论文章计21篇;卷四原书无卷名,收入各体文章计25篇。
试看五言绝句《火石》、《磨刀石》:
火石
君性何太刚,一发不寻常。
触君火能然,作作生光芒。
磨刀石
两刚必两妨,宜以柔克刚。
君有刚中柔,传我处四方。
前者写“出自黎平亮寨司境,色漆黑甚坚”的火石,实则表白诗人自己的刚直不阿;后者写那“亮寨司北五里许吉寨”所产的磨刀石,从中悟出其“有刚有柔”和“柔能克刚”的“处四方”。无奈诗人生性梗直,虽懂而不好求,“不投时好”,故而造成其一生的坎坷。
《同律度量衡论》是卷三《亮川杂俎》中的第一篇,它通过论述律、度、量衡的关系,阐明国家法度之重要性。他说:
夫律有阴阳,度有长短,量有大小,衡有重轻。圣人为之截竹吹筒,而律以正;布指舒肱,而度以明;酌盈剂虚,而量以成;称物平施,而衡以著。于是乎,有宫、商、角、微、羽焉;有分、寸、丈、尺、引焉;有龠、合、升、斗、斛焉;有铁两斤钧石焉。有典有则,王府之贻在子孙;是训是行,王道之遵在黎庶。所以同民而出治,即所以一道而同风也。
即是说,律有阴阳,度有长短,量有大小,衡有重轻。国家有各行各业、各类人群。国要立纲陈纪,有典有则。国家法典应当是代表人民的。因为“王府之贻在子孙”,“王道之遵在黎庶”。国家法度“同民而出治”,即可“一道而同风”。他进一步认为,国家法典如果与人民相冲突,就会出现“相欺相诈”,“相争相夺之事起,而患且日滋”。如果一国统一法度遭破坏,“破律败度”,“剖量折衡”;“乐不律,工不度,家殊量,市殊衡”,“其何以安天下之心而寡天下之过也耶”?他提出:“齐不齐以致其齐,一不一以归于一”。“声律身度,聿开有夏之规;角角平衡,遂绵有固之绪;八荒不自为风气,亿姓各守其典章;不愆不忘,无偏无党。所由叶统同之礼,而致大同之化也欤” 龙绍讷一生倡导读书致用,在《读书穷理论》中,他认为读书与穷理是同一的。
今夫书之不可不读,而理之不可不穷也,夫人而知之矣。而世顾分读书、穷理为二事,何哉?我尝见夫世之读书者矣:伸其占毕,熟其文辞,此记诵之学也;丐其残膏,拾其余唾,此馑竹之学也;训诂爬梳,旁证曲证,此注疏之学也;涂改点窜,高摘浓?,此驰骛之学也;拘文牵义,扪烛叩盘,此腐儒之学也。记诵之学为书肆,馆片之学谓之书痴,注疏之学谓之书蠹,驰骛之学谓之书淫,腐儒之学谓之书俑。如是而以为读书,其于理乎何有?其于穷理乎何有?诚如读书所以穷理,则以吾一心之理,会群书之理;即以群书之理,通万物之理。而读书、穷理,合为一事矣。
读书与运用脱节,这是旧教育的痼疾。龙绍讷指出旧的五种读书法之弊端:“伸其占毕,熟其文辞”为“记诵之学”,是“书肆”;“丐其残膏,拾其余唾”为“餖飣之学”,是“书痴”;“训诂爬梳,旁征曲证”为“注疏之学”,是“书蠹”;“涂改点窜,高摘浓熏”为“驰骛之学”,是“书淫”;“拘文牵义,扪烛叩盘”为“腐儒之学”,是“书佣”。五种读书法“皆非以穷理”。只有“以吾一心之理,会群书之理;即以群书之理,通万物之理”,方可使“读书,穷理合为一事”。
龙绍讷的《自题小像》,是对自身的总结和评价:
龙氏木斋,绍讷其名也,为黔之黎平人(当时锦屏属黎平县管瞎)。生平淡泊寡营,不耽世务,人鲜识之。然不知者人,自知者己,乃自赞曰:势利场,判得断;繁华事,打得散。名是缰,莫驾绊;礼是闲,莫毁缆。狂一半,傲一半。文章千古,功名一时。莫嗟叹,立定脚根不动摇,红尘不损铁罗汉!自参自考还自按,无他长,平平只当寻常看。然无论寻常不寻常,吾亦爱吾庐矣,自歌自舞还自赞!
这篇自述心志的题辞,虽只有130余字,却将自己的个性特点、处事态度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作了坦诚的自白。“势利场,判得断。繁华事,打得散”;“文章千古,功名一时”;“立定脚根不动摇,红尘不损铁罗汉”!充分显示了他“淡泊寡营,不耽世务”,看破红尘,“无意功名”,重视文章,傲岸世俗的高尚品格。
《亮川集》的附录《木斋先生墓志铭》,是龙绍讷的高足吴师贤(咸丰癸卯科举人,授四川荣县知县)为悼念恩师而作,对先生一生予以高度评价:
评价先生的学识和为人:“平生赴义若热,接人无智愚,必以正告之。尝曰:‘为善不在大小,在随时随事观理而以’。课生徒制艺,辄拟作以示之程。善学者,得先生一二语即成一艺不难”。
评价先生的文章:“先生为文,视題之间刻意深入,思力沉厚。而出笔复奥衍,语语耐人寻绎”。“长为文,矫矫不群”。
评价先生的一生:“益肄力于学,著述侈侈隆富”;“以文名,以文厄。困其身,学日益。既寿且康,绵绵世泽”;“卒以此不投时好,仅孝廉以终也”。
作为先生的高足,吴师贤对先生的评价是中肯的,也是实事求是的。
还有石昌松、龙纳言的经济哲学思想,石明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张秀眉的民族平等思想和太平社会理想,石启贵的民族平等思想和价值观等,由于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总之,苗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民族,其哲学社会思想是非常丰富的,非常有特色的。那种认为少数民族没有哲学思想是错误的。
(完)
参考文献:
【1】梁彬、王天若主编:《苗族民间故事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8。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3】 拉法格《思想起源论》。
【4】高尔基:《论文学》。
【5】《城步县志》(卷9) 。
【6】《乾州厅志》卷十五。
【7】《明史?满朝荐传》。
【8】《闻斯行之》,转引自《怪臣满朝荐》。
【9】《十大可忧七大可怪事本》,转引自《怪臣满朝荐》。
【10】《十大可忧七大可怪事本》,转引自《怪臣满朝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