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提出:“要加强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建设,充实社会科学研究体系”,并强调要“扶植新兴、边缘学科的成长”。①
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一门以苗族为特定研究对象的学科——苗学,已经建立起来了。
苗学是一门以苗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苗族是我国一个极其古老的民族,又是一个人口较多、欣欣向荣的民族。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苗族人口893万人,仅次于汉、壮、满、回四个民族,在56个民族中居于第5位。苗族人口中的一半(430万)居住在贵州,在云南、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广西、陕西、海南、北京等省、市、区都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另外,还有200多万苗族散居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柬埔寨、美国、加拿大、法国、(法属)圭亚那、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五大洲的十多个国家。苗族还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
上古时期,在我们东南部逐渐形成了以栽种禾苗为特征的多元一体部族,他们自称为“蒙”,他称为“苗”,中国自产生文字纪事后,就有关于苗人的记载。关于苗族先民与华夏族遂鹿中原的故事,更是史不绝书。但真正对苗族的调查与研究,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宋人朱熹的《记三苗》,最早提出了当时湖南一带苗族可能是古代三苗遗裔的看法。在这之前,历史文献有关苗族先民的资料不少,但均为记录性质,谈不上研究。
在国外,至迟也始于1688年。葡萄牙耶稣会士德·马盖兰斯于明朝崇祯十三年(1640)来华,游历过我国各主要苗族地区,1688年著《中国新纪实》,书中对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的苗族均有记述,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产生于西方,可以说,在20世纪之前,国外对苗族人们共同体的考察研究成果要多于国内。从一定程度上讲,国内对苗族的研究始于西风东渐。这使得苗学研究从一开始,便具有国际的视野。
苗学是从“潜流”(未有苗学之名但已有苗学研究的著作)转变为“洪流”(20世纪80年代为“苗学”立名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苗学已经成为了一门国际“显学”。
众所周知,苗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提出来,是1988年的事。1988年11月,我国苗族主要聚居地的贵州省,在黄平县召开了贵州省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230多名苗族及各族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大会。会后出版了《苗学研究》、创办了《苗学研究通讯》。“苗学” 作为一门学科名称始见于国内各主要报刊。
1989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苗学:一门世界性学科》的专论,受到海内外苗学专家的重视。之后,湖南、云南、四川、重庆、广西、海南、北京等省市区也先后建立了苗学研究会或苗学文献研究会;贵州省苗学研究会相继组成八个学科组开展活动。各地州市及有苗族聚居的县都相继建立了苗学研究会作为贵州省苗学研究会的团体会员。在会员中,有各种专家、学者和有志于苗学研究的实际工作者。对苗族展开了系统的全方位的研究。
正如任何一门新兴学科都会引起人们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一样,现在社会上对苗学是不是一门独立学科仍有争议,这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一门学科从产生到人们的普遍承认,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比如我国的考古学,是本世纪20年代从北京猿人化石发现以后,才逐渐建立并被公认为一门学科的。事实上我国的考古学从北宋时期就已经开始,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产生。现在人们对苗学的认识还不一致,并不影响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存在和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特定的研究对象。毛泽东曾指出:“科学研究的划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②在我们多民族的国家里,各民族的发展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特殊的规律。因为各个民族都生活在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文化活动之中,表现出异常复杂的情况。
苗族独特的社会发展史,内部的支系结构和居住的分散性,具有鲜明的特色,苗族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可以说是举世瞩目的。
苗族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现在的情况如何?将来又会怎样变化?这是苗学研究的总题目。具体来说,苗族与古代部落的渊源关系、社会矛盾及其频繁迁徙、苗族在各个历史阶段中的情况及地理分布、发展中的社会形态、苗族自身内部结构与外部关系、苗族的社会经济生活、苗族共同的心理素质、苗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以及苗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哲学思维、工艺美术、文化教育、风土民俗等等,都是苗学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换言之,凡属苗族共同体的一切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都在苗学研究的视野之内,都属于苗学需要研究的内容。“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规律的研究,就构成了某一门科学的对象。”③因此,苗学是研究苗族共同体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当然,一个民族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不能不成为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对苗族这个人们共同体的研究,长期以来就是由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法学、语言学、文学、民族学等学科来承担的。这些学科对苗族共同体的研究,不仅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且还为苗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苗学诞生以后,更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考察、研究、探索和把握民族特征,它不仅和以上这些学科相互渗透,而且还借助于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吸取它们丰富的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为了达到认识、揭示苗族形成、发展和消亡之规律的目的,就需要对苗族从总体方面进行考察,需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分门别类进行研究。
于是,苗学自身就须分为各门具体的苗学学科,诸如苗族史学、苗族哲学、苗族政治学、苗族经济学、苗族宗教学、苗族法学、苗族语言学、苗族文字学、苗族教育学、苗族医药学、苗族体育学等等。这些分支学科分别承担不同领域的研究,它们统归于苗学,是苗学的具体化。
苗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
苗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苗族发展的历史,包括政治史、经济史、教育史、法律史、哲学史、文学史、科技史等,即通过研究苗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探索出民族发展的规律性;二是研究现实,即研究苗族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方略,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苗学就是要通过调查民族的现状,结合历史发展情况,找出异于其他民族共性中的特殊规律,用以指导本民族克服自身的弱点、缺点,发扬民族的优点和长处,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民族成员的素质,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高民族的地位,加快民族发展的步伐。
一个发展中民族的成员,都有了解本民族历史知识、了解本民族和其他民族关系的求知愿望。一个由于缺乏民族历史知识,带有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人,就不能正确认识本民族,当然也不可能正确理解其他民族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一句话,研究促进和阻碍苗族发展的各种因素,探讨其繁荣发展的道路,这是苗学研究的最根本的任务。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每个民族都只能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吸收其他民族发展中的经验,走出自己的道路。这条路既有普遍性(如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运用),又有特殊性(即结合自己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一个民族要实现现代化,一定要和本民族的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相结合。“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④由此不难看出,苗学是以苗族发展繁荣为己任,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建立苗学学科,其科学理论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有利于对苗族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如前所述,一个民族就是一个社会,其研究的领域十分广阔。只有对一个民族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的研究,才能准确地把握其内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民族的发展与繁荣。
第二,有利于培养人才,壮大研究队伍。目前从事苗学研究的骨干,多系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培养出来的。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一批苗学新生力量破土而出,并显示出了自己的潜力。但是,无论其理论功底或学术水平,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把苗学作为一门科学,有利于组织力量攻关,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利于学科的发展与繁荣。
第三,有利于加速苗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没有各民族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不能成功。如何根据苗族地区的实际,创造性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如何科学地制定苗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如何使苗族克服传统文化中的消极面的束缚,打破自给自足经济的惰性,唤起民族意识的觉醒等都亟待研究。建立苗学学科,有利于上述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科学论证与咨询,尽量避免和减少失误,推动和促进苗族走向现代化。
第四,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在国际学术界,研究苗族一直是个热门课题。苗族以自己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吸引着大批国外学者。自十六世纪以来,国外的史学家、人类学家以及宗教人士,深入苗族地区考察,著书立说,洋洋大观。据不完全统计,1831年至1978年,不到150年间,国外出版的研究苗族或涉及苗族问题的论著达280余部。虽然一些论著错误颇多,甚至有诬蔑不实之词。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新时期以来,国外出版的研究苗族或涉及苗族问题的论著,最低估计不少于500余部。建立苗学学科,有利于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使中外苗学专家有机会相互交换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开展必要的讨论,把更多的人请进来,派出去,使他们在广阔的学术环境中进行理论探讨,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进而促进苗族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①中党中央《关于制定“七五”计划的建议》。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84页,1986年版。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84页,1986年版。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03页。

石朝江,我国资深的苗学研究专家,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贵州省文史馆馆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巡视员,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学术顾问(原副理事长),贵州省苗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