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歌
是苗族歌曲的一种,流行于台江、剑河、凯里等一带。以台江施洞地区歌曲最为优美。飞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明快,唱时声振山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歌曲多为青年妇女所唱,有时,青年男子也唱,独唱较少。
飞歌,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过苗年、划龙舟等节日喜庆活动,一般要唱飞歌。
飞歌的歌词,每首一般在三十句左右。一首歌中,常有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等,但多数是五字句。飞歌的曲调有大致固定的谱子,拍节的长短与快慢有大致固定的格式,但有时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发挥。在一首歌曲中开头较慢,第一句先快后慢,拖音渐高而长,第二句先快后慢,但拖音渐低而长,从第三句或第四句起,开始用中速唱下去,逐渐加快,唱到主要部分时,用快速连唱。高潮唱完之后,用渐慢渐拖音唱一小部分,即接近尾声了。唱到最后一、二句时,拖音渐低而长,飞歌开头一二句,中间接近高潮前的几句,收尾的一二句,一般都有拖音。歌唱者可以尽情拖唱,拖音的长短,凭歌唱人一口气的长短而定。
苗族芦笙与芦笙舞
“参差六竹管,长芦黄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来随节施,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明月花满山。”这是宋代有关对苗族芦笙文化的记叙。芦笙在苗家人的观念中是“母亲”(始祖母)创造出来的,其声音是“母亲”的声音。在“母亲”的招唤下,至今三大方言的苗族,无论居住何地,都以芦笙文化用为本民族的一种表现形态,作为本民族精神意识的一种凝聚与弘扬。母亲”(始祖母)创造出来的,其声音是 苗族芦笙即古代诗书屡屡记载的笙、竿、簧、笼、的再现。芦笙一般为六管笙,也有多于六管或少于六管的。芦笙是由吹气管、气斗、音皆管、簧片、共鸣筒等部分组成的民族吹奏音乐。可分为大,中、小与特小等种类。大芦笙高达丈余,吹奏时声音宏亮深沉。中芦笙音色圆和流畅,小芦竺音色明亮纤细。苗家人喜吹芦笙,每吹笙必舞蹈,芦笙舞从功能上可分为祭祖、庆典、娱乐与友谊等舞。前者庄重严肃、规模盛大,用大中芦笙。后者轻快活跃,可用中小芦笙。舞蹈形式也由群舞、集体舞到双人或单人舞。芦笙舞曲内容可分为礼乐曲、叙事曲、进行曲、歌体曲与舞曲等。加上舞蹈,即可体现出苗族人民的各种生活与文化形态。芦笙演奏与舞蹈的形式可分为笙伴舞、笙领舞与笙自舞等。前两者吹笙人可以是七、九、十一或更多人。笙伴舞及吹笙者不舞或在场中小舞,周围男女群众、层层环绕舞蹈。笙领舞及吹笙者在前头边吹边舞,男女群体随队伍绕圈踏声舞蹈。笙者舞指小集体、双个或单人吹笙者用小芦笙表演,亦吹亦舞、舞蹈动作高难。配合默趣芦笙动作可概括为青、移、跨、转、立、踢、别、釵,勾、翻等.动作表现或庄重肃穆,或节奏紧骤,或轻松明快、活跃敏捷都因场所与适用的不同而有异。
苗家人创造了芦笙,至今仍保存着芦笙,人人爱吹芦笙、爱跳芦笙舞。视笙音为苗音。芦笙音量高、响度大、人们往往描述为“笙声沸天”、“芦震山岳”、“几十里以外都听得见”,可以说它是世界上古今音量最高,响应最大,响声最远的乐器。
台江苗族民间舞蹈,主要有芦笙舞、木鼓舞、板凳舞、铜鼓舞等,是祭祀、庆典、节日、娱乐的主要活动节目。本文主要介绍前三种舞蹈。
一、芦笙舞苗语称“Zuk gix”。芦笙舞是台江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相当一部分苗族村寨已失传,现尚保存芦笙舞蹈较好的有交下、巫忙、党道、南宫、反排、番召、革东、宝贡、台盘等地。芦笙与芦笙舞在台江苗族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苗家人认为它是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象征苗家人的母亲,它的声音也是母亲的声音。芦笙的创造和芦笙舞蹈的起源,传说均源于两位女性。相传远古时雷公山脚有一苗族姑娘长得很漂亮,一天忽然被一野鸡精抢入洞穴中。在姑娘万般无奈之时,连续两天听见洞外有竹管声,姑娘在洞中用口哨声和竹管声对吹,最后被这个吹竹管的青年男子寻声找到洞内,并将竹管交给这个女孩吹奏娱骗野鸡精,男孩侍机将野鸡精杀死救出女孩。之后,就将那根救了女孩性命的竹管制成了芦笙。这是芦笙制作的传说。而芦笙舞蹈的起源。传说是某苗寨有一姑娘,名叫葛仰香;长得很漂亮,已与一个穷苦青年相播相亲相爱,然而有一财主想去霸占。一天葛仰香与相播双双相约远离他乡。被财主知道了,带家丁尾追二人。当追至一山崖时,相播摔下悬崖身亡。葛仰香为此悲愤不已,便在大年初一邀约同伴一起吹笙舞蹈,以悼相播在天之灵。当大家舞蹈至天黑时,葛仰香倒地,气绝身亡。后来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两位苗族男女青年的纯真爱情,每每在过年过节吹笙舞蹈以示纪念。汉族史籍里也对苗族芦笙文化的生动记载:“参差六竹管,长声黄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来随节旋,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明月花满山。”迄今,三大方言的苗族,无论居住何处,仍以芦笙作为本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芦笙的舞曲及舞步,各地大同小异。芦笙舞曲内容可分为礼乐曲、叙事曲、进行曲、歌体曲与舞曲等。芦笙演奏与芦笙舞的形式可分为吹笙伴舞、吹笙领舞与吹笙自舞,前两者吹笙可以是七、九、十一或更多人。吹笙伴舞及吹笙者不舞或在场中小舞,周围男女群众层层环绕舞蹈;吹笙领舞及吹笙者在前边吹边舞,男女群体结队绕圈踏 声舞蹈,场面尉为壮观。吹笙自舞指小集体、双个或单个吹笙者用小芦笙表演,亦吹 亦舞、舞蹈动作高难,配合默契。芦笙舞蹈动作可概括为走、移、跨、转、立、踢、别、勾、翻等。芦笙舞动作表现或庄重肃穆;或节奏紧凑,动作激烈;或轻松明快、 活跃敏捷,都因适用的不同而有异。芦笙曲与芦笙舞体现出苗族人民的各种文化形态。
二、木鼓舞。苗语称“Zuk niel”。台江苗族木鼓舞,分布于全县各苗族村寨。但由于受历史的局限,有些村寨已基本失传,现存下来较突出的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地区的木鼓舞。这两种舞蹈从木鼓的制作到鼓点敲击、舞蹈动作均有区别,各有千秋。反排木鼓的制作细而长,长度约一米。而施洞、革东地区的木鼓则圆而大,俗称“皮鼓”。反排木鼓舞敲出的鼓点急时如雷鸣。缓时如滴水;而施洞、革东地区敲出的鼓点自始至终急如炒豆,响如溪流。反排木鼓舞舞蹈时。动作特点是踏二四拍,其头、肩、腰、臀各部位的动律均稳定在一节拍时控中统一进行,和谐统一。全身运动以胯为动力点,甩同边手。头,手、脚开合度大,整个舞蹈动作约模仿虫、鸟、鱼、兽、禽的动作,变化时动作粗扩豪迈、骄健敏捷、灵巧活泼。真谓是“并有魄鹏展翅之势;收有雄鹰护窝之威,跃如猿猴攀越之捷,旋似鹞子翻身之疾”的气势。反排木鼓舞主要有高斗(斑鸠)舞,高斗大(斑鸠合翅)舞,扎夏(五祖宗)舞,扎夏(打猎)舞等五个章节。这五个章节分别表现苗族祖先从东方迁徒来时昼夜兼程,跋山涉水,披荆斩刺,打猎御敌,开垦田土,共祭祖先的情景,显示了族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不忘历史的精神风貌。而施洞、革东地区跳木鼓时,由于大多是穿盛装、戴较重的银饰(五至十五公斤),因此舞蹈时手的摆动、脚的迈开、身子旋转动作都不大,只能用漫步、碎步轻微踩动,动作温柔。舞蹈时不分男女老少围着木鼓或一圈或多圈轮回转舞,并有部分人边歌边舞。以此助兴。 跳时在场中央充当击鼓手的两女子一边击鼓一边唱道:“快来跳舞吧/不跳鼓(节日)过去了/鼓(节日)一时才不回来/我们很难有舞跳。”舞蹈有略梭方(四面八方舞),略丢方(本地方舞),晰地刁(抵抗外敌入侵舞),略刚点南(虫、鱼旋转舞)、略将多〔织布舞),略恰刚(打渔捞虾舞)等六个章节。
不同地区,不同舞蹈都有不同的传说和典故。反排木鼓舞的传说是:“远古时候,反排村苗族的始祖“放耶古”原来住在东方,遭受其它部落的攻击,全族几乎覆灭。他的儿子勇郁古和女儿仰妮耶古双双逃散来到反排这块地方,过着野人般的生活。由于长年生活在深山里,劳动之余,兄妹俩常以虫鸣鸟叫为管乐,手舞足蹈,自娱自乐。他们听了蝉鸣就学蝉歌,看见虫在水里兜圈,也跟着虫转,见到蜜蜂飞舞,也学蜜蜂舞蹈。有一次,他们听到啄木鸟发出“多——多”的声音,节奏明快,清脆悦耳。遂缘木而上,发现此树原来已经空心,击之能出共鸣响声。于是砍倒制成木鼓,为作舞蹈的伴奏乐器。某个丑年,勇耶古和抑妮耶古为使失散的族人团聚,他们举行了斗牛赛活动,请大家观赏,并将斗败的牛宰杀来祭祖和款待大家。酒饱饭足之后,又将他们平时在深山学得的舞蹈动作传授给大家,全族人舞蹈狂欢,庆贺团聚。反排木鼓舞由此诞生了。
三、板凳舞,苗语称“Zuk nieldof”,主要流行于革一、后哨、大塘、台盘等地。是在走亲访友时,妇女们酒后随兴而起的一种舞蹈。舞蹈场地不限,或在某家里,或在寨坝上。这种舞蹈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板凳,因而得名板凳舞。舞蹈时有两种跳法。一是由一名妇女敲击板凳,其余妇女围圈用双手随节拍拍手,双脚轮换狂跳讲边歌边舞。歌内容结合走亲内容随兴而编,但大多歌词是围绕攀亲内容而唱。如:“亲家哟亲家哟/亲家真亲哟/亲家的鼻子长又长/傻乎乎去扛穿机板/扛不动哟用足力气扛……”歌意为穷亲戚攀富亲戚,攀不上也用力攀。另一种板凳舞蹈是参加舞蹈之人每人双手各持一只凳子,集中在较宽的坝子上,一起围着圈子转跳,舞蹈动作是先走右脚用脚踉向外、前点两点,与此同时双手的板凳也击两下,之后收左脚向内、前点两点,双手板凳也即拍两下,如此反复几遍后。圆圈队形又逐渐转换为面对面并列两队形。舞蹈动作基本同前,舞时两对面伸出有手持板凳相互击一下,又换左手相互击一下,二人在作这两个动作时,各自的右、左脚跟也互换点地。之后。面对面各自转身向外斜成“弓”字形击了两下,与此同时二人屁股相撞,百褶裙子飞扬。如此反复几遍后,各人又边击板凳,双脚同时起跳如蛤模跳跃状,一边手击板凳,一边与其它舞蹈妇女用屁股东击西碰。如此反复狂舞,直到兴尽方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