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126号:苗族芦笙舞
群 舞:《滚山珠》
表演者:王景全、马发权、马永才、李阳等
艺术指导:王景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贵州省文化厅选送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流传在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
“滚山珠”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表演时,表演者手执芦笙,一边吹奏着世代传承的芦笙舞曲,一边跳跃腾挪,围着棱镖或盛满水的水碗翻滚,时而以头为足,其舞步与技巧运用难度随表演进程不断增加,表现苗族同胞在迁徙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惊险场面。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景才,从小师承于其舅父黄顺强学习苗族芦笙舞技艺,后刻苦钻研和探索,将学到的杂技技巧融入到苗族芦笙舞中,形成了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技巧为一体的完整舞蹈。舞蹈刚柔相济,动静结合,惊险奇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