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定县定东乡的东山苗寨,1993年被省命名省东线旅游民族风情景点,这里最大的亮点是鲜艳夺目的苗族服饰。自开放以来,这里已接待过美、英、法、日、意大利、墨西哥、新加坡、香港、台湾的中外游客5000多人次,仅出售苗族服饰就创收10多万元。
东山的苗族服饰是众多的贵定县苗族服饰的一种。县城东北面的苗族女服饰以蜡染挑绣为主。盛装绣花为红、白、黄、蓝等色,花纹图案一般有蝴蝶花、黄豆花、桅子花、云彩等。胸前、背后、衣袖等各部位绣花均分块挑绣,然后把绣好的花分别缝制在衣服的各个部位上。除绣花外,衣服的花边上还镶有60到80颗各式银泡。整件衣服由数块绣品缝制而成,穿蜡染面裙。
背牌是县城西南面苗族妇女服饰的主要特征。背牌一般长约70厘米,宽14厘米,由12小块组成。背牌分胸前、背后和挂肩三个部分。背牌的挑花大部分是植物图案,有菱形、四叶形、小花等。背牌的胸前和背后图案为正方形、用蓝、红、黄、青、白、黑等色丝线挑绣而成,纹饰有斜线纹、云雷纹等。背牌上装饰有福、禄、寿、喜等字样的大、小圆形银泡。后背牌上、中、下各有一排弧形,一字形等海贝,中间有16个海贝组成的3个扇形小吊坠。中央吊一块精致的小银牌,小银牌中间有一串小银铃。背牌上的银铃,海贝与绣花的图案融为一体,银光闪亮,堪称极为精致的手工艺品。
马场河等乡的苗族妇女服饰,向胸前和背后有两条白色绣花分别交叉于胸前和背后。衣袖和背后绣花为红、黄、白等色,花纹图案方形为主,大方形套小方形等,整件服饰绣花为方印图案。定南等乡镇的苗族女青年,头巾周围由10—15块绣花组成,每块绣花不同,图案有菱形、梅花形、桅子花形等,下端有排珠链吊坠。衣服胸前、衣袖等处绣花。拴绣花围腰,蜡染裙。盘江镇的苗族女青年,头包黑、白相间包头帕,从内向外头帕依次为黑、白,一般包10—16层,每层头帕从额头往两边呈鱼鳞状,内三层黑白分明,后面每层依次逐渐向上,层次清楚,轮部分明。穿蜡染绣花衣,腰拴6—8条绣花飘带,穿蜡染百褶裙,裙下部绣花花纹图案为正方形,花色为红、黄、蓝、白等色相间。撒开的裙子似一把撑开的精美雨伞。
沿山镇的苗族,其绝无仅有的男装,鲜艳夺目的女装,更是独领风姿。青年男装头包青或黑色头帕,外层包帕为绣花头巾,身穿蜡染土布衣,衣袖中部和袖口各有一条绣花花边。项戴银锁排项圈(每排3至12根),项圈肩部系三角形红线小吊,背部披绣花银铃披肩,腰系银铃绣花围腰,围腰花为红色梅花等图案,两侧系4—8条绣花飘带和三角形绣花方巾,背绣花长方形背牌,背牌上、下两端分别有一条绣花带分挂左右两肩,背牌内吊有三排银铃小吊,下端吊有5个用海贝捆成菱形状的小球,每个小球下面吊一个似红灯笼的毛线吊坠。整块背牌堪称一件精美的手工艺品。整件服饰以挑绣和银饰为主,红、白、黑3色相间,色彩艳丽,工艺精湛。青年女装:头包白或青色包帕,外层包帕绣花且下端吊一排小银铃。发插3至6个带小银铃的银球。项戴带银锁排项圈,戴耳环、手镯。身着青或黑色蜡染衣,衣袖中部有一圈带球链不吊的银牌,下部为带银泡绣花花边。穿大脚裤子,系带银泡、银铃小吊绣花围腰。肩披带银铃小吊绣花披肩,胸前绣花为菱形等图案。背部海贝和珠子组成的珠链。披肩背后吊有4个用海贝捆成的小球,每个小球下面吊有一个似灯笼的毛线吊坠。吊坠有的长达膝。腰后系4至8条绣花飘带,两侧各系一块三角形绣花帕。打黑、白相间绣花绑腿。全身服饰以挑绣、银饰、海贝等组成,做工精细,绣花图案精致,线条分明,鲜艳夺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