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殿下气质”
比比谁的衣服更华美
穿针引线
“唧唧复唧唧”
老寨子的女人们
苗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杨兴秀
箐苗美女
山林对歌
9月16日,在纳雍县百兴镇老寨子村,记者看到全身着装绣满精美花纹,头戴“V”状木梳,盘着“牛角状”高髻发式的一群雍容华贵的女人,在寨子旁边的一个天然生态公园内谈笑风生。难道这就是西方学者称为具有“殿下气质”的箐苗?走近一打听,果然是。
在纳雍县东南部和南部的水东、百兴和张家湾三个乡镇,居住着总人口不足5000人的箐苗族,他们为纳雍四个苗族支系中的一个支系。这支自明代就居住在贵州腹地的民族,自称为“丢失在深山老箐的民族”,长时间以来,箐苗人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然生活。
苗族的历史文化主要是靠口头文学和服饰艺术来记录,箐苗族不仅将历史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中,更将它倾注于服饰的图画中。他们用针当笔、用彩线为墨,把几千年的苦难和迁徙的坎坷绣在衣裙上,组成了一部化石般让人百“读”不厌的史诗。
老寨子村的箐苗淘宝们整合相融的花纹是箐苗服饰全件刺绣的精髓,如:┼┼┼┼(龙);※(蝶);×(叉);~(钩);N(弯);e(虫);卐(筛、车、旋、水虫); ∽ ≌ (江、河、水); ♀ (人)……图案代替了文字,从而使没有文字的苗族,在这服饰文化史书中找到了自己特殊的文字,使服饰图画艺术成为苗族传世的“无字史书”。
老寨子村苗族服饰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杨兴秀说,一件箐苗服装由多块绣片缝合而成,但是工艺复杂的要数箐苗女装,因为最能干的人,即使加班加点,一年也最多只能做出两件,时间长的需要3至5年方能完成一件。这门精湛而又赋予丰富历史意义的技艺,母亲传给女儿,女儿传给她的女儿……以此类推,一代又一代“精雕细琢”的箐苗女人们,在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箐苗服饰中,不知耗费了她们多少心血。
箐苗服饰作为延伸至文化系统层面的“民族语言”、“民族史诗”,它所附着的文化灵魂,是箐苗历史的一个缩影。用这部“无字史书”是记录箐苗在生命起源、民族迁徙等历史时,他们通过高超的蜡染、刺绣等技巧,深情地“吟唱”出对故土的思念,对祖先的崇敬。
一片片精致的绣片,一款款绚丽斑斓的衣衫,是箐苗同胞们内心对先祖深深的怀念和深情的呼唤。细细品读他们五彩斑斓的服装,我们仿佛就能看到苗族祖先历经战乱、长途迁徙的心酸画卷和勇往直前、生生不息的悲壮情怀……当然,这一切,都完全融入他们穿在身上的“史诗”——别具“殿下气质”的箐苗服饰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