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笔者在水城、纳雍、赫章三县的苗族跳花节中发现,一度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的苗族衣服,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势头。
苗族中的小花苗支系主要集中居住在纳雍,水城,赫章三县交界的山区里。据苗族古歌叙述,小花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阔的大平原上,由于战乱,被迫离开了家园。在漂泊不定的岁月中,苗族先民们很怀念原来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于是,妇女们就把曾经居住过的村庄、田野和河流绣在布匹上,做成衣服穿在身上,时间长了,就演变成了今天漂亮的苗族服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小花苗族同胞的生活水平一天天提高了,然而,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却忽视了对自身服饰工艺的研究。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服装的制作工艺一度被简化,材料被替换,甚至有许多地方的苗族青年就连苗族衣服都不想穿了。
苗族衣服和苗族语言一样,是苗族身份识别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为了让苗族服装重新展现它原有的风采,广大苗族青年以及有识之士充分利用工作之便,积极投身到这方面的工作中来。2006年,纳雍县姑开苗族彝族乡苗族干部祝正举、黄正明和该乡医院原院长何学高就利用发都寨赶花场的机会,组织苗族干部和家属举行苗族服饰展演,在舞台上,他们不仅向来自毕节、赫章、水城以及纳雍等县的苗族同胞展示了自己最新制作的服装,还展示了各种不同风格的古装和羊毛披毡。
2007年10月,赫章县雉街彝族苗族乡副乡长杨桂香和本乡的苗族干部穿上自己制作的苗族盛装参加了在该县珠市河乡举办的“三会一节”。在开幕式上,他们的衣服不仅让来自不同地方观看文艺演出的苗族同胞羡慕不已,而且,还得到了来自国内外的嘉宾们的一致好评。2008年8月,纳雍首届彝族火把节在昆寨乡马背梁大山隆重举行,化作乡倮都村回乡创业的苗族青年罗俊华和杨富文,抓住这个机会在节上展示了他们亲手制作的黔西北各个苗族支系的花衣服,吸引了成百上千的苗族同胞前来观看。展台周围,有的苗族妇女在计算花的针脚,有的则穿在身上照相。一位从深圳打工回来的苗族妇女在离开展台时说:“我今天才突然感觉苗族的衣服太美了!回深圳后,也要抽空做几件来穿”。
这几年来,通过大家不间断的现身说法和潜移默化的引导,苗族同胞们对苗族服饰的发展意识出现了新的转变。赫章县兴发乡包包寨是小花苗村寨中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其中的一个典型苗寨,2010年10月,笔者在这里采访时发现,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韭菜花节,很多人家都在加班加点赶制花衣,力争在节日那天一展风采。
今年农历正月初三,笔者去纳雍县维新镇引底河赶花场,发现来这里玩的苗族同胞大部分穿的都是最新制作的服装,技艺精湛,色彩艳丽。
笔者还在今年的南开花场暨中华文化旅游年水城县启动仪式上看到,六盘水市17中学代表队不仅给苗家儿女带来了精彩的芦笙舞蹈,而且他们身上独特的蜡染工艺和绣花衣服的巧妙、自由的结合,也成了花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