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苗族是一个命运曲折的民族,几次大迁徙使得苗族儿女散落在世界各地,也因此造就了形形色色的苗族服饰。贵安新区境内的青苗服饰低调但不单调,绚丽绝不艳丽。它不仅精致在表面,并且精彩在内涵。
关键字:苗族;广顺式;挑花;内涵
贵安新区是第八个国家级新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和安顺市结合区域,地势相对平坦,人文生态环境良好,境内少数民族众多,有仡佬、回、苗、布依等少数民族。澳大利亚的历史学家格迪斯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人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苗族是一个国际性民族,由于经历几次大迁徙,部落分散,因此也造成了一个民族出现了多个支系的状况。苗族中约有8成的人口聚居于中国南方省份。其中贵州省最多,而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老挝、缅甸也有相当规模的苗族。贵州贵安新区境内大致有4个苗族支系,按服饰分可分为花苗、青苗、歪梳苗和素苗。
“青苗”是一个包括了各地穿青色服装的苗族群体的称呼,他们不一定是同一个支系。我们在此谈的是贵安新区境内的青苗。这支青苗按不同的标准来分又可称为长顺支系和尖尖苗。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紫云县东北部;平坝区大坝;高峰镇新农村、白头、羊昌、小河湾;马场镇滥坝村、关口寨、新庄、羊艾、新村、凯掌村、栗木村、坡脚寨、林卡;清镇市中八、黑土、长岭岗;贵阳市南明区市郊、花溪区湖潮、党武镇、燕楼镇桐木岭、青岩;惠水县长田;长顺县广顺等等相邻的区域之间。语言为苗语川滇黔方言贵阳次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广顺式。青苗的服饰和语言都保存得比较完好。其服饰内敛而不沉闷,复杂而不笨重,精致又张弛有度。乍一眼看去不是很引人注目,但是一旦把目光放在它身上,便会使人眼前一亮。在席克定先生著的《苗族妇女服饰研究》一书中就把青苗的服饰归类为对襟装Ⅰ型(1)式。鉴于青苗的便装服饰近些年来不再常见,所以接下我将以穿戴的顺序介绍青苗的盛装。
一、百褶裙
百褶裙是很多支系的苗族共有的服饰,但各支系的百褶裙又因长短、色调、质地不一,因而又多种多样。青苗的百褶裙一般为黑色,也有没有染过色的青色裙子。裙子不是缝合状态,而是呈一片的,可以穿一片或者多片。其长度约到人小腿肚的位置,裙子共分为三部分,即:裙腰,裙身,裙脚。裙腰的高度大约在十公分左右,在材质上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裙身则比较讲究,很久以前苗族妇女们自己织布,现在则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到市场采购。将买来的青布在大铁锅用药物进行染色,捞出在水中进行漂洗,然后晒干再进行裁剪。这是青苗服饰制作过程中最基本的工艺。将晒好的布按照比例进行打皱,与裙腰进行拼接。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缝合后有明显拼接痕迹的那一面为裙子的正面。离裙角的十五公分处绣上或镶上花边,花边一般是单色或者是双色。裙脚一般是将三块布条卷成筷子粗的大小依次进行横向拼接,再和裙身的每一个褶皱进行斗缝。裙角的颜色一般为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有白、红、蓝三种,蓝色通常为最外层,传说这三种颜色分别代表着长江、黄河和洞庭湖。最后在裙腰的两端缝上用以固定裙子的绳子。裙子在存放时不能折叠,而是要裹着。由于裙脚特殊的制作工艺,存放时的模样像极了被包裹着的花束。
图1 百褶裙
二、花衣
花衣是无扣的和尚领对襟装,前襟短到腰间,而后襟可长到腿部委中穴往上十公分左右。一般来说整件花衣的底色是咖啡色、青色或者红色,不能混搭。其他由青色或者红色的布打底,白色的绣线绣成的花块、花匾、花边组合起来,衣袖和衣身是多层折叠,衣领为花边镶嵌的一个组合。有的花衣正后背还绣有“田”字图案的花纹。花衣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前期要准备袖子上的几对花块。一对从耳下方肩部开始往下延伸到肋骨处,有两道,或者三道横条花带,双襟一合正好呈下小上宽,没有封顶的“目”字的花块。一块镶嵌后衣领的花匾和连着花匾的和脊椎重合的花带。还有装饰后襟的一大块横条花块和装饰衣脚的花边。其中数量、大小、长度视情况而定。后期则是将染好的硬布裁剪好作为花衣的内衬,内衬前襟外延做了假两层,再用咖啡色的布作外层,后襟衣脚往上十五公分左右呈蛋糕裙波浪样式,每条褶皱大约高3公分左右。除此之外,还用一些硬布料将腰部以下的位置定型,从内到外固定重叠为一件衣服。接下来是将准备好的花块按照间距分别拼接上去,不留明显的缝制痕迹。一件纯手工的花衣耗时是非常长的,就连一朵简单的八角花都能够花上半天的时间。因此也可以说花衣是苗族妇女们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图2 花衣正反面
三、腰带与“缨插”
腰带是固定花衣和裙子的一个重要物件,系时将起始端长度垂到一定位置,一般以裙子长度为佳,顺一定方向围住腰,然后固定使两端都自然垂于左右。系腰带最讲究的是平整和严实。腰带的样式一般为十余米长的黑色不规则褶皱布条,两端有长方形挑花布袋,这些挑花大胆采用很多服饰搭配都避讳的红与绿。布袋下端则以彩色的流苏状花线来拼接。同时挑花布袋不仅仅起到装饰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储物的功能。腰带的布料不同于裙子所使用的硬布料。腰带讲究的是可塑性,所以在其制作的过程中还是有一番讲究的。
图3 无挑花布袋的腰带与腰带细节
“缨插”是一种佩戴在后腰,垂挂在裙子之上的装饰物,一条有六串,材质多样。每串的末端是一个像小葫芦并内置小镜子的东西,其上面有挑花和三束花线流苏装饰。“缨插”的穿戴顺序一般在系腰带之前,佩戴随个人意愿,可有可无。
四、围腰与绑腿和鞋
围腰为方形围腰,以一大块正方形花块为主装饰,主装饰上部以长条形宽花带饰之,左右以长条窄花带装饰,花带的旁边有留白,露出围腰的打底色,一般为褐色。主花块下面是花线流苏或者珠子做的流苏,珠子材质的流苏又因颜色的不同的,而形成的各种图案。围腰的系带以青色打底,正反都有刺绣,留白较多,末尾处再换以复杂图案,不留白,最后以流苏点缀末端。
绑腿目前不是很常见,一般材质比较柔软,以深色调为主,也有挑花。鞋子从前有挑花的翘翘鞋、布鞋等。
图4围腰与围腰带
五、项圈和银锁
青苗的银饰只有项圈和银锁。项圈为颈部饰品。项圈以八根筷子般粗细,大部分位置光滑的银丝弯曲而成,犹如水波纹向外延展开来,银丝汇集处一齐有规则的弯曲,两端并没有闭合,而是用布条栓起来,方便佩戴。项圈大约与肩重合的位置则用毛线将这些银丝用编织的方法将每根的位置固定住,毛线的编制范围大约有五公分宽。
银锁为胸部银饰。银锁的造型为古代的锁,类似于“凹”字上方加一横,两头连接有两片蝴蝶形状或者彩云形状的浮雕,再与银链相扣,挂在脖子上,银锁正好垂于胸前。中空的锁前后印有龙、凤、或者兽类的浮雕,下方则镶嵌有若干银铃和树叶形状的银片。图案一般左右对称。
图5 银
六、帽子
女性的帽子分为两种。未婚的为一前一后,前低后高的双尖头黑色帕布帽子,以硬布做框架,再以长至后颈的帕布折叠盖之。正看是一个“尖”,侧看是两个“尖”。用横条花块从额头围住两个“尖”在脑后进行打结。前“尖”插有一只有三五串用珠子和彩色缨须连接起来的装饰物,缨须垂至眉间,据说象征着稻穗。布帕的边缘以挑花装饰。还有一种帽子是结亲当“阿姆”时戴的。但只有一个“尖”,长方形帕布上端中间与“尖”缝合,左上角、右上角在左前额和右前额处缝合,因此前部有中空的三角形形状,再饰以花边。已婚的妇女是竹制框架为底座,有一个“肚子”饱满的“尖”,用咖啡色帕布围住前端。从正面看呈一个等边三角形形状,同位置的后面向上扬,从后看呈长蝴蝶结形状,帕布同样长至后。在额头上方,帽子下方围一串三排并行黑白相间,黑白为2:1的组合的珠子。因为帽子的特殊造型,“尖尖苗的名字由此得来。从前青苗的已婚妇女是剃光头发的,未婚的女性也只留头顶的一小绺头发打辫子。但是现在50岁以下的妇女已经基本没有了,50以上的有的则改戴无竹制底座的头帕了。
图6 已婚妇女帽子竹制框架的内部和外部
小孩子的帽子前面钉有山峰挑花锯齿左右为角形的饰物,头顶中空一个小孔,以一块圆形饰物盖住并且为连接中心,带有珠子和缨须(形状和未婚女性帽子前一个“尖”插的缨须相似),并且向四周延展开来。缨须的颜色一般为红色或者黄色。这种帽子只有在幼童时期戴。
图7 挑花细节
结语:
青苗的刺绣工艺以挑花为主,依据绣布的经纬线,用平挑(又称数纱绣或纳锦绣)的绣法来入针,同时也运用得有十字交叉的针法。图案挑花的样式就绘制在苗族绣娘们的心中,无须纸笔计算。一块素布和一枚小小的绣花针,在她们手中从上到下,左到右水平扫过去便成就了一幅幅绮丽精美的作品。这是源自于对祖先们的留下的财富的传承,也是苗族妇女们对生活热忱的表达。青苗挑花的样式主要有几何纹、花卉纹、植物纹等。例如:“+”形纹、“卍”形纹、“#”形纹和四角花、八角花、鸡脚花、团花、蕨叶纹、菱形纹等。使用抽象、半抽象、写实等方法综合发挥,使得各种纹饰创造性搭配,变化无穷,极具对称性,富有美感。
众所周知,苗族的文字因迁徙、战乱、天灾等各种原因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他们的传说故事、迁徙歌、指路歌、服饰等都或多或少的分担了文字记录的功能,虽然模糊和抽象,但是绝不是虚幻的。苗族先祖们把历史绣在衣服上,让子孙把历史背在身上,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了从前养育了先祖们的故土。青苗的十二组古歌里就描绘到西南地区人烟稀少;也有“姑娘织布下东吴,后生经商下东荆。”这样的词句,从侧面描述了苗族先祖们在荆楚地区时的劳作环境,反映了苗族服饰的历史,也间接证明了百褶裙上的白、红、蓝三种颜色代表的长江、黄河、洞庭湖不是凭空而来的。再从地图上看,长江——黄河——洞庭湖联系起来是否又像一条迁徙路线呢?当然这是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再比如花衣后背上像极了地图的“田”字图案,它的秘密又是什么呢?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服饰上这些挑花图案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它的精致。或许它早已承担了文字的使命,沉睡了千百年,等待着后人们的解读,完成苗族先祖们赋予它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2] 席克定.苗族妇女服装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
[3] 安顺市苗学会.安顺苗族[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
[4] 清镇市苗学会.红枫湖畔的苗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