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银饰文化,其中,苗族银饰最富盛名。贵州省黄平县苗族妇女银饰一般有头饰、颈饰、胸饰、手饰、腰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这些都是由苗族的银匠精心做成,据说至少已经有上千年的史。
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明代郭子章在《黔记》中对黔东和黔中苗族曾这样记载:“以银环,银圈饰耳”。至清代,使用银饰盛极苗乡,不仅佩戴普遍,而且数量之多为其他民族所罕见。在黄平县南面乡镇一带,以年轻妇女最为隆重,头戴银冠、项链、银圈,身着银衣,手配银镯,配上腰带,以多为美,以重为富。
图为黄平县谷陇镇苗族妇女常用的银帽、银手圈等苗族银饰品
黄平苗族妇女银饰种类繁多、加工精美,苗族女性所佩带的银饰丰富多彩,从头到脚一身处处银饰,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这些都真实地装载着黄平苗族在历史、经济、文化、艺术等情况,客观地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民俗价值、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苗族妇女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此外,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苗族银饰在造型上有其稳定性,一经祖先确定形制,即不可改动,往往形成一个支系(地方品牌)的重要标志。
黄平苗族妇女一般平时不太配带银饰,日常生活除了配带小而轻量的银手圈外,只有在参加各种重大民族节日盛会、参加民族同胞的各种婚丧嫁娶或迎接远方客人,才配带丰富多彩银饰品,在配带银饰品的同时还要穿上自己独特的苗族服装,这就是苗族妇女的银服饰文化。苗族妇女的银饰品,作为一代一代相传,一般只传给自己的女儿,没有女儿就传给儿媳,就这样的一代代传承下去。
此外,在各民族大融合、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苗族银饰在丰富和美化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实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承担了播撒文明、传授知识的任务,更向世人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民族艺术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