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沙县苗族乡村为例
陶明森
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由战争和历史的原因,苗族四处迁徙奔流。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苗族才定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苗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也随着新中国的步伐不断向前发展,苗族人民和苗族乡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的更加好了起来。但是,由于历史和生产生活环境的原因,苗族地区经济社会还是较落后,面临二十一世纪新的历史机遇,苗族地区将如何更加快速的跟上发展地区的发展步伐,或者将如何引导他们发展,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呢?以下,我将以金沙县苗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为例,试图探索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思路,以为苗族同胞和苗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参考。
金沙县地处贵州西北部,毕节地区东部,全县总面积2528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2万人,占总人口的13%,苗族是全县少数民族中人口占第一位的民族,是我县六个世居民族之一。金沙苗族自楚汉时期就已经迁入金沙境内居住,明清时期大量涌入。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金沙苗族与全县各民族形成了小聚居大杂居的格局,各民族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民族关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金沙苗族地区基本概况
金沙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质多以喀斯特岩溶地型为主,地形起伏不平,平均海拔1100米,平均无霜期300天,年平均气温18℃,年平均降雨量1250毫升,全县气候温和,阳光充沛,日照时间长,土质肥沃。苗族遍及全县26个乡镇,基本上每个村都有苗族人口居住,但绝大多数主要集中居住在西部地区,居住环境以深山区、石山区为主,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洋芋、大豆等,经济作物有烤烟、高粱、油菜等,野生中药村有杜仲、天麻、五倍子、胶股兰等200多种,边远的上区的部分苗族村寨居住的原始森林中还有金钱豹、獐子、锦鸡等珍稀禽兽,一些苗族村寨地下还有丰富的煤、铁、硫、铝土、磷矿等矿产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和苗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更是令人流连忘返。
二、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金沙苗族真正进入金沙,绝大部份是以佃农的身份进来的,解放前,金沙苗族没有社会地位,有几个甲长、班长和排长,也无非是起个拉兵、派款、征粮的作用。在解放初期,金沙的苗族地主屈指可数,这决定了苗族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低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金沙苗族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从以农业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着手,努力发展生产,到2007年底,基本上全部解决了吃饭问题,部份苗族村寨开始步入小康,个别苗族同胞还依托一些优惠政策,发展了农牧副业生产,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种植大户,带动了苗族村寨脱贫致富步伐。石场乡永兴村作为苗族村寨的代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始终把科技兴农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手段,积极响应县乡创办的各种科技兴农试点、示范点、样板点,从地膜玉米种植、麦肥分带轮作,单株定向移栽等新型科学种植入手,不断的更换新的科学种植技术,粮食连年翻番,尝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成果,使该村成为全县最先摆脱贫困的苗族村寨。解决了温饱,致富的门路总在眼前,禹谟镇五堰村的苗族青年妇女王光琴,自2003年开始,借用学校废弃的厕所尝试着开展养猪,从两三头开始养着,后来,通过贷款、部门扶持等形式,扩大成了年能够生产400余头仔猪的大养殖户,并无偿帮助苗族农户指导带动扩大养殖,推动了苗族村寨养殖业的发展。
尽管苗族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都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但与发达的地区相比,贫困落后的现状在边远的苗族村寨还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经济发展的绝对滞后是贫困的真实体现。由于经济滞后,苗族地区的一些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得不到巩固和完善,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相对集中的苗族自然村寨有30%的不通公路,60%的安全用电不能保证,20%的人畜饮水存在困难,50%的学生就近上学困难,教学设施和教师素质普遍低下。这些贫困落后的现状,严重制约着苗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制约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分析
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产生活环境、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等相关,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制约着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
(一)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苗族村寨大多居住在偏僻的高寒山区、石山区,土地贫瘠,由于多年为了生存开垦,自然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水土流失与日俱增,生态失调,给以农耕为基本生存条件的苗族同胞造成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安洛民族乡坪子寨村是一个苗族相对聚居的自然村寨,全村1115人,苗族有250户,该村距县城三十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全村居住在25°以上的油沙坡(页岩地质)上,25°以下的耕地仅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12%,这种油沙坡地土质较差,经不住旱涝,天晴上一周,土表水份即干枯,下上三天雨容易出现滑坡,且土表容易被雨水淘走,二OO八年底人均纯收入2000元左右,过年杀不起年猪的农户就有107余户,无家禽家畜的农户就有10余户,且都是少数民族。在偏远的农村,由于离集市较远,为了改善一年的生活,农户大都要在过年期间杀年猪准备一年中要吃的肉和油,而年猪的大小、有或无都足以体现该农户生活的状况。只有剩余的余粮才能喂牲养畜,才能养出基本供给一年吃的年猪,由此可见象坪子寨村这样的村子,不能杀年猪的这107户仅粮食一项就仅仅只能保住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甚至有个别农户可能还缺粮,从该村无家畜家禽的10户少数民族和住户困难的30户农户的现状中可见一斑。食是任何动物的第一本能,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就连吃的问题都不能得到足够的保证,他还能想其他什么呢?而作为以农耕为生存的坪子寨村类似的少数民族同胞,在那贫瘠的恶劣的耕作和生存环境中他们要如何挣扎才能有山外一般的世界呢?与山外的世界相比,他们不知要付出超越山外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艰辛。由此可见,地理环境是制约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
(二)、落后的交通与信息。
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是连接市场、沟通信息的桥梁和纽带,是经济发展和发达水平的标志,纵观当今世界经济,交通越发达的地方,经济也相应发达,反之,交通越落后的地方,经济也相应地落后,在我国,西部地区较之东部地区其经济和交通上都处于滞后的地位。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头戏,由此可见一斑。箐门民族乡是我县唯一的省级贫困乡,乡境内虽然有一条公路穿过,但由于该乡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四面多峽谷,公路经过地段险要,地质结构不稳定,被阻断的现象经常发生,该乡最远的朝阳苗族村寨的群众到乡政府所在地办事需要走一天的山路,乡境内全是省级冷水河自然保护区,自然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是旅游开发的好地方,是发展养殖业,特别是黑山羊养殖的基地,宜牧区在50000亩以上,且海拔高低差大,适宜越冬养殖,但是由于交通不便,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加上信息闭塞,使要卖的东西低价拿出去,要买的东西高价拿进来,窒息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三)、单一的产业结构。
我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苗族族村寨都以农业为主,在农业生产中又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随着烟草行业近年效益的逐年下滑,种植面积的不断递减,种植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以烤烟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山区少数民族同胞生产生活了陷入了困惑之中。石场民族乡是我县农业科技示范乡镇,其辖区内的永兴苗族村寨麦肥分带夏秋粮套种、包谷营养块(坨)单株定向移栽、烤烟营养块(坨)假值移栽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曾经在90年代在全县轰动一时,粮食由原来的亩产180公斤增加到250公斤,烤烟亩均纯收入达2000元,最高可达3500元,平均每亩土地生产收入790元,人均年占有粮食480公斤,比一九八O年增加了280公斤,人均收入1750元,比一九八O年增加了1450元。但随着科技的日益普及,烤烟经济支柱的下滑,到二OO八年底,该乡该村平均每亩土地收入折价1380元。人均年占有粮食510公斤,人均年收入1750元,人均农业生产纯收入折价1600多元。农业生产增幅增速大幅度下滑。寻求苗族村寨经济的增长点,已成为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
(四)、落后的思想意识和教育事业
民族乡地处边远偏僻,在苗族同胞中,由于受几千年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落后和被压抑的思想的影响,他们在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的更新方面较缓慢,在科技和经济日益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观念的更新就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保证。而观念的更新在于能接受新事物,理解新事物,这就与人的素质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是有很大关系的。苗族地区落后的观念和落后的教育事业的并存是影响其自身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多子多福”、“种一坡收一箩”,随着金钱化思想的渗入,不重视子女入学等现象在苗族同胞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小小年纪纷纷外出打工的现象普遍之普遍,到二OO八在外出打工的苗族青年中,16-20岁的青少年打工者占总打工者的60%多,苗族乡村学生巩固率特别是中学的巩固率实际上只达70%左右,苗族村寨教学危房还有相当比例,必要的教学设施达不到50%,普及率仅为10%。师资队伍不稳定,全日制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教师约占教职工总数的21.5%。苗族人口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水平)的人口实际只占总人口的40%。这些落后的观念和落后的教育相互渗透,形成一股落后的潮流,不断冲刷着落后的苗族山区。
四、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建议
(一)、加强以农业为基础地位的产业结构调整,从生存的土地上去找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点。
改变苗族村寨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现状还得要从其根本上下功夫,在当前的社会能力条件下来看,绝大部分是不可能都搞移民式的搬迁迁出恶劣或闭塞的环境的,因此,还得就其生存的环境上做文章:一是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少农业自然灾害;二是加大以坡改梯、退耕还林等为主的农业生产基础建设,提高粮食经济作物的单产量;三是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多方面引导和指导苗族地区农民发展适宜市场经济需要的农业经济,以改善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四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增收。在这方面,我们有着成功的先例,岩孔镇上山村民族组,在一九九七年以前是一个饮水困难且人均占有粮食都很低的苗族村寨,一九九三年十一月时任县长彭伯元同志率领有关部门现场办公解决了7.5公里沟渠资金,通过当地苗族群众投工投劳,用三年多的冬闲时间修通了穿越悬崖峭壁的引水渠道,开垦了土变田200多亩,使原本无田的村民人均达到了一亩以上的水田,人均年增长粮由一九九七年底的250公斤增加到二OOO年底的550公斤,人均年增加收入近100元。仅土变田一项,原来一亩土只收包谷250公斤,变田后亩产稻谷600公斤,折大米480公斤,净增230公斤,折价净增518元。诸如此类的苗族村寨还可以根据实际加大相应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加土地的单产量和生产结构的调整。
(二)、加大以公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变闭塞偏僻的现状。
交通是经济的命脉。公路交通的建设不仅给群众带来方便,缩短与市场和外界交流的距离,发达的公路交通还会带动诸如运输、修理、商贸、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民族乡有许多丰富的地表地下资源,有许多优美的自然景观,公路交通的建设有利于开发自身的资源优势。如我县的新化苗族彝族满族乡是黔北电厂的主要燃煤基地,通过对326国道新化至县城段15公里的水泥硬化路面改造,以及后来的龙凤公路建设,使新化民族乡的经济如虎添翼,从一九九八年乡财政收入287万元到二OO八年的30800万元,一直名列全县各乡镇之首,十年间翻了近100多倍。交通建设的加快,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继续巩固和完善“两基”为主的基础教育,提高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意识。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保证,经济发展的基础,“两基”教育是国家扫清社会进步障碍的必然要求,“两基”教育更主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上,特别要注重对苗族乡村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上下功夫有,造就一支能够在苗族乡村稳得下、素质高的教师队伍,苗族地区的教育才有希望。金沙县岩孔镇上山村是全县第一代苗族大学生的产生地,但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代苗族大学生后,由于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和教学管理的落后以及教师整体素质的低下,这个山村至今没有走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稳定和提高苗族地区教师队伍和教师教学素质量,积极引导苗族乡村家长切实关心和支持学生的学习教育,是提高苗族同胞整体文化素质的关键,是推进苗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希望所在。
四、大力培养苗族地区干部和人才。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说到底,还是要靠人,靠人的引导、靠的带动。苗族地区虽然有党的好政策,但是,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苗族地区群众对一些政策和新的观念的理解和接受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纵观全省苗族地区,只有苗族干部较多、或苗族干部出来工作较多的地方,那里苗族的经济社会就要相对其他苗族地区发展得快些,这就是这些苗族干部把很多新的政策和观念传送到了自己的村寨中,使之在这些村寨中发生着重要的影响。我县的石场乡永兴村和岩孔镇的上山村两个都是我县苗族村寨经济社会发展的代表,他们的发展也是离不开当地苗族干部人才的培养,永兴村是我县第一位苗族县级领导干部的发源地,而上山村是我县第一代苗族正牌大学生产生地。国家要改革开放,经济社会才能发展,苗族地区也要自我改革开放,这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人才的支撑,这就是苗族地区的苗族干部和人才,这些干部人才的培养,除了党和国家加大力度外,内在的要靠苗族地区的各位苗族干部和知名人士积极的呼吁和倡导,共同造就一支推动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干部人才队伍。
苗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位苗族同胞责无旁贷的义务,更是我们各级各部门苗族领导干部应当关注的大事。胡锦涛在全国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上强调:实现共同进步,就是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显著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显著加快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进程,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文明建设,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让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苗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革的历史性跨越,事关整个苗族同胞的生存与发展,让我们用我们的良心与正义,进一步加强对苗族地区的调查研究,为苗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贡献我们应尽力量。
以上认识颇为不足,仅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