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各行各业蓬勃兴起,整个社会进入了经济社会的时代。但是,综观苗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还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要解决这个关键的问题,除了加强文化教育全面提高苗族人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还要以商业为突破口,在苗族地区进行必要的苗族经济项目开发,以经济这个物质基础保证推进苗族社会的进步发展。
关键词: 苗族 经济 现实 商业 发展 对策
苗族是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主要成员之一,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中,苗族人口大约有8.9百万,居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第五位,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重庆、四川、湖北、海南、广东、北京等10个省市区。但由于历史等原因,苗族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各个省、市、地、县的边远高寒地区,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由于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原因等因素的影响,整个苗族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失衡现象。就贵州省而言,黔东南苗族经济发展较快,其他苗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从总体上而言,苗族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民族,经济生活水平相对低下,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趋势中还适应不了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全球化使苗族这些边缘群体更加边缘化,农民自己无力进入市场,而自己的资源优势常常被市场掠夺。联合国副秘书长纳丁•德赛认为,目前的全球化只给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带来益处(2001年中国三亚举行的“第二届全球化论坛”发言)。这对苗族社会成员意味着什么就不言而喻了。究其原因,无非就是苗族主体是农村农民,生存自然环境恶劣,文化教育基础差,缺乏足够的带头人才,市场竞争过于残酷等等。基于苗族自身的实际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占绝大多数农业人口的深居在高寒山区的苗族大众,要借助贫瘠有限的土地靠从事农业发家致富基本是不现实的。苗族社会应该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努力实现自身从传统农业耕作向现代商业运作的历史性转变,从而实现苗族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首先,要以省、地、市、县苗学会为平台,为苗族经济的发展搭台唱戏。1988年贵州省成立了以苗族学者为主的苗学会,其他省份如湖南、云南、广西、湖北等地也相继成立了苗学会。许多地方也先后成立了专门的苗学研究机构。例如,1994年成立的国际论坛,1995年中央民族大学成立的苗族研究所等。从此,苗学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随着苗学研究机构的相继成立,苗族经济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研究成果推陈出新。例如,张晓的《全球化对少数民族意味着什么——以中国苗族为例》,麻勇斌的《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几个问题》,李德建的《贵州苗族地区经济社会与民族文化协调发展的若干思考》,李政仙的《黔西北苗族发展纵横谈》、《泰国民族与发展山地民族经济的借鉴》,王正义的《赫章苗族脱贫致富初探》、《改革开放给黔西北苗族带来的思考》,杨信忠的《发展苗族致富指南》,云南省政协编辑出版的《云南回族苗族百村社会经济调查》,武吉海的《扶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包骏、冉懋雄主编的《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田兴秀等人的《苗族医药》,贵州省文化厅和贵州省博物馆编的《苗族银饰》,北京银冠电子科技公司编的《贵州苗族刺诱》、《贵州苗族挑花》等等。这些研究成果结合实际,研究理论精辟独到,不仅一针见血地道出当今苗族社会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也对发展苗族经济提出了新的宝贵的建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从总的情况看来,苗学研究机构的工作主要偏重于在理论上的研究,理论成果与社会实践存在极大差距。苗学研究机构应该走苗族经济研究和苗族经济社会实践相结合之路,当好苗族经济发展的智囊团和领头雁,多方面筹集资金在苗族地区搞切实可行的经济项目开发,设法拓宽苗族农村人口的致富门路,扩大苗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在推动苗族经济文化进步中切实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其次,要培养和推出苗族商业经营管理精英,树立苗族经济发展的自信心。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使绝大多数贫困苗民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给少数人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全国各地在经济领域有所成就者也大有人在。例如,贵州省赫章县苗族企业家张跃在饮食业上的成功就是绝好的一例,他经营的阿髦都酒家和夜郎苗乡羊肉粉馆,皆以苗家特色菜闻名。特别是阿髦都酒家菜桌上的苗家回锅肉和夜郎苗乡羊肉粉馆制作的全羊火锅,其色鲜味美,招徕了一批又一批的顾客,全年生意火暴,年收入上一二十万元。又如赫章县河镇乡板底村的苗族女强人王桂兰,她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河镇乡街上开了产值十多万元的门面,专门加工门窗及床上用品,年均收入达7万元左右。张跃和王桂兰的成功,虽还不能和那些经营大企业大公司的老板相提并论,但就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苗族地区而言,其成功是应当肯定的,其敬业的作风和勇于创业的精神,也是值得发扬光大的。苗族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有这样的人才。而要出现这样的经营管理人才,就必须通过创办实业给予其锻炼的必要平台。通过这类优秀的懂商业会经营管理的人才的带头示范作用,快速带动一大批敢闯敢做的年轻人进入市场的竞争洪流之中参与经济竞争,力图在各个经济领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以此消除经济竞争带来的不平等,保证苗族经济与其他民族兄弟经济共同繁荣进步。
再次,要着眼于苗族资源优势文化的研究开发,做好资源价值的认同工作。苗族的文化光辉灿烂,蜡染、刺绣、米酒、姊妹饭、回锅肉、歌舞、烧烤、风俗等等文化都独具一格,有极广阔的市场前景。但苗族的这些优秀文化要充分开发,还得以文化价值的社会认同为前提。一方面需要苗族社会内部的认同,另一方面需要苗族社会外部的认同。原因在于苗族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她的优秀文化需要与全社会的互动才能最大地发挥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局限,苗族社会内部对苗族文化价值的评估过于消极,或是缺乏足够的开发能力,以及苗族社会外部对苗族文化的理解认识不到位,或存在相异文化的排斥和歧视,致使苗族文化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不能更好地将民族文化转化为经济优势。例如,黔西北苗族村寨中存在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绣花房文化。绣花房是苗族未婚女青年在村旁修建接待远方来串月的未婚男青年的小房子,是他们交流交往的公共场所。因苗族女青年平时在屋内挑花绣朵,故名绣花房。可以骄傲地说,苗族绣花房文化在全世界民族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搞民族经济开发的一块金字招牌。但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吹过后,我还没看到哪里有提及绣花房文化的只言片语。其实,就我对现实情况的切身体会,这种结果早在预料之中。原因大概在于外族对苗族绣花房存在误解或歪曲,认为绣花房就是落后的糜烂的甚至淫乱的别名,而苗族绝大多数人特别是民族文化工作者则因此倍觉不光彩,要么避而不谈,要么极力反对,有的还把它当作一个对政治极其敏感的怪物。我认为,绣花房文化和其他的民族文化一样,当然也存在自己先天的不足,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民族文化工作者应该有自己的眼光,能辨别文化的消极和积极因素,并能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予以取舍,而不是以一个霸王的形象出现而来个“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前年,我给毕节地区纳雍县委政府提交了一个关于打造黔西北苗家第一绣花房的申请,并在申请中提出将苗族建筑、饮食、蜡染、歌舞、剪纸、风俗礼规、工艺、刺绣等等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利用绣花房这个平台充分地全面地展示苗族的独特文化,以此推出黔西北苗族村寨的旅游王牌,从而推动苗族地区甚至毕节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总之,要开发苗族经济项目,就必须做到苗族文化价值的自我认同和全社会的共识,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民族文化中给予苗族文化一个恰当的科学的定位。
再其次,要结合苗族自身文化特点,借鉴各个民族的先进经验,积极营造富有民族个性的经济运作模式和经营管理理念。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族文化开发利用的目标就是经济发展。在这种良好的时代背景下,苗族经济项目的开发就有了前提和可能。当今苗族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关键是开发什么文化产业和如何开发文化产业的问题。我认为,凡是苗族传统的东西,无论是饮食上的还是服饰上的,无论是医药上的还是歌舞上的,都要有步骤有轻缓有主次地进行开发利用。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应该看到苗族优秀文化的局限,在进行苗族文化的大众化处理的同时,还应该借鉴其他民族兄弟的优秀文化来充实自己,使之充满活力并不断广博丰富,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基于苗族文化发展苗族经济,必须突出苗族特色,这样才能保证它不被大众特色淹没而存在持续的开发潜力。而且,要加强对已有的苗族商业运作的成败进行全面性的总结,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苗族经济项目的成功运作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例如,应对云南文山的苗家饭馆弘基园、搞苗族服饰制作的文山江花民族印染厂、贵州凯里的酸汤鱼火锅、赫章苗族饭馆阿髦都大酒家、赫章夜郎苗乡羊肉粉馆等等的管理经营状况和前景做深入的考察研究,一方面从中掌握其发展历程和相关的企业理念等要素,另一方面从中寻找启迪、开拓民族商业新领域的新思路。同时,要解决好民族文化产业的大众化问题,一切经济项目开发必须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在满足全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等需求中获得长足发展。
最后,要进行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制度创新。从苗学研究会的宗旨和章程来看,其仅仅为学术性研究团体,并非营利性经济组织,在推动苗族经济发展中还需要进行对自身的不断完善,以摆脱实行商业运作的过程中章程上的自我束缚。当然,就国家划拨给苗学研究机构的经费是极其有限的,还远远不足以进行商业投资,也不可能用于商业操作。在这种情况下,苗学研究机构的当务之急就是实施制度创新,勇于改掉以往为学术而学术的团体运作模式,从经济发展的高度更加关切经济社会现实,身体力行,多渠道设法筹措商业运作资金进入各个经济行业领域。此外,苗族研究学会应该高瞻远瞩,通过合法渠道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特别是财政政策的积极支持,是保证苗学会经济项目开发正常运作的关键。2005年12月20日至22日,我有幸被毕节地区人大工委邀请旁听了第65次工委会议。在座谈会的发言过程中,我也曾向地区人大工委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少数民族经济落后的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经商人才,要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就必须培养少数民族商业人才。而要培养少数民族商业人才,必须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扶贫资金上的倾斜。其实,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主要的不是缺乏从事商业的人才,而是缺乏展示人才能力的机会。原因在于苗族社会受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苗族社会经济本身就很薄弱,根本无法进行大型的商业运作,从而无法获得足够的锻炼机会。在这个崇尚经济竞争的社会里,普遍从事小买卖的无竞争力的苗族商业自然改变不了处于被动的局面,占绝大多数的从事农业的苗民就无法摆脱成为新的弱势群体的命运。事实上,国际舆论也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公平性进行了质疑和辩论,曾在西雅图举行世贸组织谈判时发生的大规模反全球化游行示威和在印度孟买召开的“世界社会论坛”会议等等都对全球化进行了反思和批判。2001年11月,由各国权威人士组成成立的“全球化社会影响委员会”发表了《一个公平的全球化:为所有人创造机会》的报告,提出:“我们力求实现的是一个基于被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尊重人权和个人尊严,有很强社会内容的全球化进程:一个公平的、包容的、民主化管理,为所有的国家和人民带来机会和切实利益的全球化进程。”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也提出要让全国各族人民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既然有这样好的政策作为背景,苗学会就应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使自身完成从学术性研究向学术性研究与经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转型,积极带领苗族人民参与社会经济生活,为国家实行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共同繁荣政策的贯彻落实保驾护航。
总之,苗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是苗族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56个兄弟民族搞好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推动苗族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苗学会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转换角色,做好苗族商业运作的领路人,带动苗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不怕艰难困苦的拼搏精神。同时,还要积极设法取得国家的法律认可和政策支持,以及各界热心人士的经济援助,尽早使苗族人民摆脱贫困落后的老帽子,与各族人民一道走上生活富足的阳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