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背孩子的背扇,别看这么平常,在市场上价格可是在三千元以上啊!”
“进入2019年后我们很快就拿下一个订单,不算多,500万元,今年就够做一阵子的。”
“今后,你们独库苗寨的蜡染刺绣工艺就由我们蔡群苗族蜡染刺绣有限公司派绣娘师傅培训,然后你们今后的产品就由我们负责收购。”
3月2日下午六时许,在大方县牛场乡独库苗寨象鼻山文化广场,来自邻县织金县官寨乡小妥倮苗寨的蔡群苗族蜡染刺绣有限公司董事长蔡群如是说。
面对独库苗寨“求技若渴”的村民们,蔡群一边叫助手向村民们展示自己随身带来的产品,一边侃侃而谈,讲解她们公司的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独特的魅力和竞争力,同时还向独库苗寨全体村民做出包销产品的庄重承诺。村民们边看边听,有的啧啧称赞产品的高颜值,高品味;有的惊呼产品在市场上的惊人价格。最后,村民们都纷纷表示要虚心诚恳向小妥倮苗寨的师傅学习,老老实实当好新时代的学生。
随后,在中共牛场乡党委书记李玉松的主持下,独库苗寨举行了蜡染刺绣开班仪式。紧接着,又在毕节市苗学会秘书长(原任毕节市政协秘书长)李文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石茂明博士、大方县原副县长李泽贵、牛场乡党委书记李玉松等领导和前来参加牛场苗族跳花节的两千名省内外嘉宾的见证下,小妥倮苗寨代表蔡群女士和独库苗寨代表李红女士分别代表各自的苗寨签署了《合作发展蜡染刺绣产业战略协议》。
独库苗寨和小妥倮苗寨都是古老的苗寨,都是中国西部苗族中歪梳苗支系的典型苗族聚居村落,两个苗寨的许多人家多年来还是经常走动的亲戚。
这些年来,小妥倮苗寨在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蔡群的带领下,走出一条与其他许多苗寨不一样的致富路——充分利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大力发展蜡染刺绣产业。据蔡群介绍,目前小妥倮苗寨仅此一项,每年产值近千万元。
同期,独库苗寨的发展情况如何呢?从总产值来看,独库苗寨也是较高的,村寨建设规模较大也比较规范,修了民族文化广场,俨然一座乡村小镇;房屋造型设计看起来也比较别致,新农村建设业成效也很明显。但独库苗寨收入主要来自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发展种养殖业。在独库苗寨的村民们看来,这样走单一的产业之路也不是根本的出路,而且只会越走越窄,因为这样的劳动“含金量”极低。
“独库苗寨的村民们想来想去,终于想起了祖祖辈辈一直延续着的民族民间工艺,想起了家家户户都曾经辉煌过的蜡染刺绣,想起了曾经家家有纺车有绣娘的辉煌历史,想起这些年来寨子里以张开群、杨勇夫妇等人为代表的人家一直靠蜡染刺绣脱贫致富的诱人成果。就这样,我们就想起了我们独库苗寨的亲戚蔡群女士,我们准备请她和她的团队来当我们的老师。”李洪说。
接下来李红们就想起寨子里自主创办传媒公司的本村青年创业代表郭少宇,走南闯北的他一定有蔡群女士的联系方式。郭少宇接到李洪的通知后,马上就和蔡群女士联系。蔡群女士不但没有推迟,还于几天之后,在大方县牛场乡苗族跳花节这一天,带着她的助手和绣娘们一行人来到独库苗寨……
牛场乡党委书记李玉松在签约仪式后动情地勉励大家说:“现在两个苗寨签署了合作发展协议,但合作的具体事宜和日程还待下一步两寨共同商定。今天签这个协议,对独库苗寨来说,其实就是先签了一个新的发展理念。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独库苗寨要珍惜这个新的发展机遇,要先好好当学生,工艺上要向小妥倮苗寨学习如何在传承中创新,经营上要向人家学习如何规模化、公司化、集团化发展。”
作者:杨镇江,贵州省大方县人,非在编中学语文教师,已从教33年(1986——2019),其中在大方县牛场乡老家牛场中学走教十二年,多次获地方政府颁发的高、中考教学质量奖,2014年被评为黔西县优秀教师。现为高三复读班班主任、语文教师。
本职工作之余,偶尔从事创作,有近五百篇(首)各类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发表于《新华网副刊频道》《贵州日报》《多彩贵州网文化频道》《西藏日报》《西部开发报》《贵阳文史》杂志、《中华手工》杂志、《吉林农业》杂志、《贵州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贵州教育报》《贵州老年报》《毕节日报》《乌蒙新报》《川江都市报》《大方报》《大方文艺》《花都文艺》《大方人民广播电台家乡文学节目》等各类媒体,共计近50万字。另创作教育随笔10余万字。
曾获县市级新闻奖,多彩贵州网和贵阳孔学堂联合举办的征文大赛一等奖,国家级、省市级高中生征文大赛、作文比赛一二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奖”,现为贵州省写作学会会员,毕节市作协会员。
(图片来自杨曦、牛场第187届苗族跳花节筹备组微信群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