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5日上午,在报德苗乡人民欢度吃新节之际,贵州省苗学会、雷山县苗学会、雷山县报德苗学书院等单位在中国传统村落——雷山县郎德镇报德村举办“苗族斗牛文化之乡”授牌仪式暨苗族斗牛文化座谈会。此次活动由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雷山县报德苗学书院院长文新宇主持。
在“苗族斗牛文化之乡”授牌仪式上,雷山县郎德镇长李德作欢迎致辞并介绍郎德镇及报德苗乡的情况。郎德镇报德村支书梁跃伟介绍报德苗乡悠久的斗牛文化及近年来开展的斗牛文化活动。 贵州省苗学会常务副会长张荣斌在讲话中,代表省苗学会向报德苗乡父老乡亲问候吃新节节日快乐,对报德苗乡因其深厚的苗族斗牛文化而被授牌为“苗族斗牛文化之乡”而表示热烈祝贺,并对下一步作为“苗族斗牛文化之乡”,报德苗乡所要开展的活动和工作提出了希望和建议。
在苗族斗牛文化座谈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苗学会、黔东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雷山县苗学会、雷山县斗牛协会、雷山县美术家协会的领导、专家与郎德镇报德村、也利村村两委的村干、斗牛爱好人士就斗牛文化的传承、发展、斗牛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会议认为,苗族斗牛文化在推动当前乡村振兴尤其是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要充分挖掘、利用好苗族斗牛文化这一重要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在凝聚发展力量、加强民族团结、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三苗网创始人石茂明博士从乡村振兴模式的角度,分析了报德打造“苗族斗牛文化之乡”的优势和可行路径。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系党总支书记郑凯平认为报德斗牛文化在苗族斗牛文化中极具代表性,可以结合斗牛竞技、斗牛文化博物馆展示、苗族斗牛文化研究、申报非遗代表性名录等方面开展工作。雷山县斗牛协会会长文锡红从雷山县斗牛文化传承发展及产业转化的角度,认为报德苗乡斗牛在雷山斗牛中具有重要地位,雷山县没有符合发展乡村旅游需要的标准斗牛场,建议雷山县启动报德斗牛场扩建工程,形成带动当地村民就业、脱贫的斗牛产业。贵州省苗学会常务副会长张荣斌在总结发言中认为报德斗牛文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经过省苗学会会议研究决定授牌“苗族斗牛文化之乡”,是对报德村、也利村所辖的七个自然寨传承、发展苗族斗牛文化的做法的充分肯定,同时他建议从挖掘斗牛文化典故、树立斗牛文化品牌、成立斗牛协会、组织斗牛大赛、形成产业带动、加强村两委领导班子建设等方面继续做大做强“苗族斗牛文化之乡”这张牌子。

据悉, 报德苗乡地处贵州省雷山县西北部,辖报德村、也利村两个行政村,与黔东南州府凯里市接壤,是郎德镇、郎德景区的中心地带,共500多户,2100人,苗族人口占99%以上。历来报德苗家人喜爱斗牛,自古以来形成了浓厚的苗族斗牛文化,其中以斗牛胜负来裁决民间纠纷的神判案例,成为了反映当地深厚斗牛文化的典故。为传承和弘扬苗族斗牛文化,丰富苗乡人民群众生活,在报德地方父老和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指导下,“苗族斗牛文化之乡”石碑于2019年2月16日在报德斗牛场边立碑落成,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贵州省苗学会老会长杨光林给石碑题字落款。由于报德苗乡的斗牛文化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目前报德苗乡人民群众在吃新节、苗年节等节日里对苗族斗牛文化的弘扬、传承、发展工作更有了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