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杆岩脚下的美丽乡村(张晓勇 摄)
当年红军寄居的草屋
精致的广场浮雕
枪杆岩苗寨
上天造化,自然杰作
化作,纳雍县的一个乡。
“化作”,一个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的词。
总溪河不舍昼夜流淌,在化作乡边缘的达那村一头扎入地底,成了伏流——伏流,喀斯特的一种,也是旅游景观的一种。
伏流像个调皮的孩子,趁人不注意,在化作乡的抵纳村又一头冒出地面,再往下,又扎入地底,成就了“洞内有洞、天外有天”的九洞天。
大自然眷顾化作的,还不止伏流洞天,还有奇峰怪石。
在化作乡枪杆岩村,被称为“一柱擎天”的枪杆岩迎朝辉送夕阳,千年万年独守山中岁月。与枪杆岩遥相呼应的五指峰形如五指,仿佛在向世人发出召唤。
有山,有水,有峰,有洞,上苍真的太眷顾化作,让化作成了地质地貌的“博物馆”,化作真可谓是“上天造化、自然杰作”。
自然眷顾化作,历史眷顾枪杆岩。
1935年4月15日,红九军团夜宿大方猫场遇袭,红军突围化作乡梯子岩古驿道,经手扒岩,进入枪杆岩下的苗寨休整,留下了“红军井”、“饮马泉”、“红军灶”,更留下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精神。今天,枪杆岩下的苗家正在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建设新农村,打造新亮点。
蛇蜕皮后生长更快了。与蛇蜕皮类似,今天的枪杆岩村也正在急剧蜕皮,蜕掉老化的,迎接新生的——蜕去粮食,种上水果,蜕去脏乱,迎接整洁。
枪声远去了,枪杆岩还在。
时光远了,遗迹还在。
故人走了,故事还在。
在氤氲的历史氛围中、在峥嵘的山光水色中,枪杆岩村正在蜕变。
红色的历史,绿色的产业,挺挺的山峰,潺潺的流水,让枪杆岩村拥抱一个全新的时代!
他们是主体,更是主人
1935年4月,罗炳辉率红九军团途经大方猫场,遭遇黔军刘鹤鸣部与当地地主武装围击,红九军团被动应战,伤亡惨重,后突围梯子岩,经手扒岩,抵达化作乡枪杆岩苗寨。
当时,红军借住苗寨王绍珍、杨绍全等几户农家。休整期间,红军和当地苗族同胞结下深厚情谊,红军精神也从此种下种子。
建设家园:干群接力
纳雍县委、县政府正在将枪杆岩村打造成集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为一体的民族文化风情园。今年,枪杆岩村民族文化风情园被列为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
枪杆岩民族文化风情园已初具规模。日前,笔者在风情园建设工地看到,景区以荷花池为轴心,环池建休闲亭、烧烤亭、接待中心。沿手扒岩山锋一线,建有长480米的栈道,可供游人参观当年红军途经的手扒岩。
据施工方负责人罗凯介绍,目前,占地3970平方米的荷花池基本完工,陈列室、停车场以及木栈道、游泳池已完工,卫生间、更衣室、淋浴室等正在施工中。
为尽快打造枪杆岩红色旅游胜地,党政干部、驻村干部、村干部、村民都参与抢建,几乎是“总动员”。
罗凯说,工地上100多名工人,有一半是枪杆岩村民。工人陶兴军是枪杆岩村民,他说:“打造家乡红色文化,是我们村的大事。”干群齐心协力,枪杆岩村4A级乡村旅游景点正慢慢展现雏形。
打造景点:依山就势
村民张志莲家当年接待过红军,现已成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民族文化小广场就在她家门口。
广场中央有个直径16米的原型鼓面,鼓面上的图案是苗族同胞的图腾,代表她们的历史和文化。以鼓面为中心,广场四周红军屋、红军井、花池精致布局。广场后面还有长10余米的军民和谐浮雕,浮雕上,苗族长老和红军首长亲切握手,再现了当年红军途径时的军民情谊。
据说,当年红军途经大山深处的这个苗寨,红军和苗族同胞相互帮助,挑水、洗衣、做饭、推磨,其乐融融,一片祥和。
张志莲家的墙壁上也有一连串壁画,讲述先辈的故事。看着家乡越变越好,越变越漂亮,张志莲高兴地说:“我一大把年纪了,能生活在这个地方,很幸福啊。”
提升品质:有水则灵
广场往下,小溪蜿蜒而去。村支部副书记王勇说,当年红军曾驻扎在寨子里,不到农家洗澡,就到小溪里的丛林隐蔽处洗,饮马也是,不扰民。
沿青石铺就的小道往下,“饮马泉”三字醒目地刻在石头上。王勇说:“这就是红九军当年饮马的地方。”
饮马泉似井,泉水顺流而下,小溪两侧是一株一株的苍翠竹枝,沿途有格桑花点缀,花水相映,草木相生。小溪叫“竹叶沟”,哗哗流水声让峡谷越加幽静,这,或许就是枪杆岩的独特之处。
红色枪杆岩,多彩民族风
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大方猫场遇袭后突围梯子岩,落脚化作乡枪杆岩村,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短暂休整让遇袭红军恢复了元气。
期间,红军英勇作战的故事传了开来,感动了当地村民。红军撤离后,当地村民自发组织民兵队,打土匪,保平安。
80年转瞬即逝,时至今日,红军故事依然代代相传,红军精神勉励后人奋发向上,各民族相互融合,团结一致,勤劳致富,谋产业转型,建红色家园。
史:血染江山
枪杆岩红色故事鼓舞后人,红色遗迹也保存完好,几位古稀老人还记得红军驻扎村里的点点滴滴。
“当年红军突围后,在这里休整,村民听红军讲战斗故事,一部分年轻人听了很受感动,后来自发组织民兵队,打土匪,护家园。红军的事迹到今天仍然被传承,梯子岩红军战斗遗址、红军井、红军池、饮马泉、刻着红角星的木房、红军用过的灶台至今保留完好。”村民熊正举说。
如今,枪杆岩红色文化广场不但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铜塑墙,还有红军陈列室,展出红军当年用过的水壶、钢笔、马灯、药箱、枪支、刀具、子弹等。
此外,该村完好保留红色遗迹,梯子岩红军战斗遗址、红军住过的木房、红军打过水的红军井、红军战马饮过战马的饮马泉等红色遗迹,一一被栅栏围起来,以免破坏。
依托红色文化,纳雍正在努力把枪杆岩村打造成为红色廉政文化示范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文化基地。
和:民族团结
“我们会唱苗歌,苗族同胞也会说汉话,大家相处得很好,没发生争执。前段时间民居改造,修建院坝,一家帮一家,帮好忙后就喝顿酒、吃顿饭,不计报酬。”村民蒯跃越说。
远亲不如近邻,该村已约定俗成,哪家有事,不管大事小情,村里长辈喊一声,每家至少来一个人帮忙。
在枪杆岩,苗、汉通婚还将民族和谐演绎到极致。
杨训、刘亚梅夫妇就是苗汉通婚例子,他们打破传统婚俗,构建了和谐家庭。
“结婚快十年了,没吵过架,夫妻感情好,两个孩子乖巧懂事,成绩优异。”村民如是评价。
从枪杆岩红色文化广场一侧拾阶而上,两孩子正在路上嬉戏,笑声朗朗。这两个孩子,就是杨训的一对儿女。
时值中午,杨训夫妇刚从包谷地里回来,擦汗,洗脸。杨训告诉笔者,他们是苗汉通婚,村里人都很尊重他们这个家庭,邻里之间也互帮互助,他们的孩子性格开朗,学习成绩优异。
说完,杨训的儿子晒出了自己的成绩单:语文98分,数学95分。
据包村干部徐永贤介绍,枪杆岩村家风好,社风顺,近几年,村里走出去20多个大学生,还出了一个研究生,一家学一家,形成了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好风尚。
美:破茧化蝶
枪杆岩境内,有一座独峰,还有五指山、彭家岩洞、梯子岩战斗遗址、手扒岩,以及天然生态小公园,环境优美,风光迤逦。
枪杆岩位于通往九洞天的公路线上,属九洞天景区范围,是乌江第一漂的惟一出口,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洞天的进出口。
近年来,水泥路通达村村寨寨,小康房覆盖家家户户,枪杆岩苗族红色文化广场、寨门、文化墙等初具规模,村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枪杆岩四周被绝壁和奇山包裹,中间是盆景式的石林、树林、竹林、房林,一派田园风光。
顺着红军井旁边的便道往下,溪流潺潺、翠竹荫荫,让人流连忘返。
溪流时而击石而下,时而绕石而过,时而绕竹而流,千姿百态。枪杆岩村在溪流旁修了一条便道,小石桥、小木桥穿溪而建,一路毛竹相伴,鲜花相映。
杭瑞高速公路连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洞天,枪杆岩红色文化资源、苗彝民族风情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将被唤醒。该村正在按“一心一轴两带”布局,布局旅游景点,培育第二增长极,破解发展瓶颈。目前,民居改造、道路修建、景点打造已经进入竣工倒计时时刻。
景区过渡带,客人留下来
纳雍今年按“两线五点”布局,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枪杆岩村就是5个“点”中的重要一个。
杭瑞高速上的九洞天收费站,是纳雍境内惟一一个以景点命名的收费站。它的命名,或许能给人许多猜想与启示——“洞中有洞、天外有天”的风景名胜区九洞天,是不是已经迎来了旅游开发的黄金时代?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作为景区过渡地带的枪杆岩村,是不是也可以“绑定”九洞天旅游开发,从而分羹?
不争的事实是,枪杆岩村王家寨组和小寨组已经被征地230多亩,900多万元的征地款已划转到涉征农民的账号上,九洞天旅游开发只是迟早的事情。
化作乡党委书记李刚说,去九洞天必经枪杆岩,枪杆岩的区位优势不言自明,更何况枪杆岩另具几大优势:民族之和,邻里之和,人与自然之和。
“你随便看,枪杆岩肯定没人开山炸石,山还是原貌”,而且长得铁骨铮铮;人也没有吸毒贩毒盗抢记录,民风朴实。“枪杆岩的内涵是红色历史,基因是自然山水”,这是铁定了的,也是具有竞争力的。
眼下,枪杆岩苗寨的民房已经统一为青瓦白墙式的贵州民居,村庄环境治理已经走上正轨,景点打造也依山就势地造就了附着历史沧桑感的“大脚池”(喻红军足迹),造就了给人提供生活体验的露营区、CS游戏区,让人追忆历史的饮马泉,让人检验乡村风情的竹叶沟……
在九洞天景区过渡带的枪杆岩,民俗、历史与自然的三重叠加,无疑给了客人一个留下来的理由。
乡党委副书记阮谊说:“枪杆岩既有自然景观,又有红色历史,还有多彩民族风情,并且离水城、毕节都不超过40分钟车程,附近几个城市的人,只要少部分人来玩,每年只来一次,枪杆岩群众的收入就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数字……”
耳闻目睹,微言大意
张志莲(女,苗族,57岁)
耳闻:感恩与期盼
张志莲:以前,门口的路全是泥巴路,不是石旮旯,就是水凼凼,说来害羞,哪个晓得今天会走上这么好的路?以前,电不通,水不通,现在,一切都好了。真的要感谢党和政府。
以后,打算组织寨子里懂绣花的人做蜡染、刺绣,就算绣枪杆岩,我们也绣得出来。
目睹:亮堂与精神
张志莲家房屋上,一个窗口写有“法”字,一个窗口写有“治”字,房柱上还挂了个灯箱招牌:小商店。
张志莲准备在自家屋子里开店,卖苗家刺绣产品,前不久,她已经在市场监管局领了营业执照。
家门前就是广场,一律石板铺就。每天,张志莲都要扫扫,不扫,心里憋闷。
她说:“环境卫生要大家都爱护,才好得起来。我见到不讲卫生的,就喊,就管,不怕得罪人。我们爱护环境卫生,外面进来的人只是过一趟,看一眼,永远受益的,最终还是我们自己。”
黄绍益(男,苗族,69岁)
耳闻:对比与感激
黄绍益:大跃进的时候,我才10多岁,吃伙食堂,每天只有2两(包谷)米,吃不饱。现在,日子好得多,房子漂亮了,吃粮保证了,出门还有车坐。这社会变化太快了,快得想都想不到。
目睹:房屋与收入
黄绍益家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黄绍益夫妇分户另住。
黄家老老小小三户人,共同修了一溜大平房,提了尖,盖了瓦,漆了柱。窗子上嵌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字样,水泥铺就的小路伸进院子,院子里干干净净的,藏在院子下面的水池蓄满了几十方水,确实是“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
黄家3户人的土地几乎都改种了樱桃,媳妇有空就去新农村建设现场打工,每天100元,孙子在浙江余姚打工,家庭分工恰到好处,各忙各的,年底算一账,收入总不少。(周春荣
龙瑶 王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