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宝先生在《苗族族源初探》中曾说:“人们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苗族人历史上并不曾读汉书,更不知道史料上记载黄帝与蚩尤大战涿鹿之野这回事,但在他们创作的史歌中,苗族三大方言区怎么会有那么多类似蚩尤形象的影子?至于在苗族的生活习俗中,只要留意,这个影子随处都可发现……我们可以得出充分的结论,蚩尤就是苗族的英雄祖先。”[1]
蚩尤是苗族的英雄祖先。直到现当代,苗族三大方言乃把自己的祖先称为尤公。黔东南方言称蚩尤为榜香尤,湘西方言称剖尤和绞黎够尤(即九黎蚩尤),而川、黔、滇方言则直接称蚩尤。四川南部和贵州北部、西部的苗族地区建有蚩尤庙。黔东南流传的苗族史诗《榜香尤》,说香尤是苗族的第一位祖先,人们在唱歌或对话中,听到榜香尤的名字,都要肃然起敬。湘西、黔东北苗族祭祀祖先“剖尤”或“绞黎够尤”时,要用竹子编成山洞状,糊以纸,巫师坐“洞”旁敲竹筒,摇铃铛,不能敲鼓。据说,当年祖先剖尤是战败而退入山沿林箐的,击鼓易被人察觉。
贵州丹寨、凯里的一部分苗族兴过一年一度的“祭尤节”,直接祭祀蚩尤和和他的9位部落首领。我们亲赴丹寨调查,丹寨扬颂、腊尧苗族过的“祭尤节”,祭奠的祖先叫“告尤”。他们说,很久很久以前,苗族先祖“告尤”居住在“河水黄泱泱”的河岸上,他天生怪异,勇猛异常,曾率领9位部落首领一起与炎帝、黄帝在中原一带交战,“告尤”打了许多胜仗,但后来“告尤”被诱杀了,他的9位部落首领率领部族沿河向西一路不停地迁徙,有的来到了黔东南,来到了丹寨,来到了扬颂和腊尧,世代繁衍生息,他们就是“告尤”的后裔。“祭尤节” 就是祭祀蚩尤和他的9位部落首领。“祭尤节”要用牛来祭奠,要蒸糯米饭和打粑粑,要盘好一坛“苗酒”,要罩来田中鲤鱼,而更为独特的是,要到野外摘来枸树叶等植物贡品,要全族人举行祭祀仪式。祭祀开始,先是打火镰取圣火、鸣铁炮、鸣大号,然后在神龛下安祭桌、摆祭品。于地下摆祭师占卜用竹片两片,一把祖传砍刀;祭桌上摆9个土碗,分别斟上甜辣酒;9张枸树叶、9张青菜叶、9条鲤鱼,三种食品的堆放层顺序为:先树叶,后菜叶、鲤鱼放上面。摆成9份。摆好后,即请祭师念诵祭词。扬颂、腊尧苗家老人逝世,满27天要“送水吃”要由祭师导引其灵魂东去,去到那条“水浪滔滔”的河边去归祖,与祖先团聚。这与史籍记载蚩尤部族发祥于黄河长江中下游,九黎联盟由九个部落组成,每个部落又有九个氏族,九九八十一个兄弟氏族是相一致的,这绝不是巧合。扬颂、腊尧的“祭尤节”与蚩尤部落是有历史渊源的。
贵州三穂县寨头建有蚩尤庙,据三穂县苗学会万昌胜会长调查,寨头蚩尤庙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当地苗族敬祭蚩尤庙,可以说一年365天都有人来敬,香火不断。特别是月半节和除夕日,家家户户都拿着猪头、公鸡、刀头酒礼、米粑等祭物到庙堂敬祭。1958年在“破除迷信”口号影响下,将其称为“黑祌庙”。1966年“文革”时期,在“破四旧”中,蚩尤庙全被毁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即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又由当地苗族人民自发捐款捐物重新恢复蚩尤庙。2011年9月7日至8日中央电视四台播出走遍中国“千里寻蚩尤”, 节目,即播有寨头蚩尤庙祭祀活动场面。[2]
黔东南榕江县古州城边西山上,有一座“苗王庙”。当地苗族古歌唱道:故尤他老人家,有9万子孙,7万生在宽宽的平原,住在那美丽的东方。战乱后大迁徙,来到今榕江古州城区和车江大坝,建了一座祖庙,雕个木像记老人,纪念故尤千万年。其中所说的“故”为当地苗语qe的音写,即祖公,尤即蚩尤。有人推论榕江“苗王庙”建庙时间已近2000年,即西晋以前。[3]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记录历史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最典型的记录黄帝与蚩尤之争,即记录历史上著名的涿鹿大战,大多把战争起因归于“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诛杀无道,不仁不慈”、“好兵喜乱”、“犯上作乱”;而歌颂“黄帝仁义”、“修德振兵,治五气,壑五种,扶万民,度四方”,“万众欲令黄帝行天下事”。中国封建社会信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黄帝因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被儒家看作是正义战胜邪恶,是仁德战胜暴虐,是受命天子对作乱臣子的“征讨”,“平乱”。胜者一方受到热烈的歌颂与夸张粉饰,失败一方则被贬斥和丑化。由于历史是胜利者们写下的,因此,那些失败民族的英雄就变成凶残丑恶的叛逆者了。
19世纪末20世初,西方人类学民族学传入中国,境内一大批汉族大学者充分肯定了苗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但还没有人站出来为蚩尤说句公正公平的话。为蚩尤鸣不平是由苗族第一代知识分子发起的。民国时期,针对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不实记录,第一代苗族知识分子梁聚五驳斥说:“蚩尤承继伏牺作网罟、神农作耒耜……而发明了刑法、武器、宗教以后,关于饲养牲畜、种植植物的农业生产事业,同时,也促进了一步。这进步,迫使当时人群拼命地寻找土地,尤其是适宜于饲养生畜、种植植物的土地……大家都为生活而战争,为夺取黄河流域肥沃土地而战争。这战争,质言之,是为饲养牲畜,种植植物,各自繁殖其子孙。即使蚩尤怀挟野心,想统治其他民族,充其量,也不过像黄帝的行动一样。”他特别强调说:“老实说一句,大家都是争取黄河流域一块肥沃的土地,什么‘暴虐百姓’、‘侵凌诸侯’……都是一派骗人的鬼话。这鬼话,不知害死古今多少人。”梁聚五接着说:“大家对于蚩尤之死,都感觉有些神秘!这不一定注意他个人,而是注意他八十一个铜头铁额的兄弟,和着他成千成万的徒步短兵,及一般拥戴他的九黎苗民。否则,蚩尤一死,战争即告结束。黄帝当着战争结束的当日,应该不分畛域的发出‘安民’布告,使战败国的士兵,也得解甲归农,饲养牲畜,种植植物,过安定生活,以繁殖其子孙。殊黄帝计不出此,而且‘迁其类之善者于邹屠之乡;其不善者,以木械之,而命之曰民。己之族,则曰百姓。民之言冥,言末见仁道也。百姓,言天之所生也。’”梁聚五又特别强调说:“黄帝既杀死蚩尤于中冀,已算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何必迁怒九黎的苗民,‘以木械之,而命之日民……’,以加深并扩大歧视或仇视他族的范围,而展开了中国四千多年来国内各民族相砍相杀的恶例呢?这恶例一开,你出来你大,我出来我大,谁统治中国,谁就称大……结果,大家只能是死路一条。”[4]
同为苗族第一代知识分子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吿》中也驳斥说:“苗族,原为上古之初民,举世知之。先汉族而据中原,有史该载。自涿鹿败后,渡江南迁。伏处于深山密林之中,偏安于穷乡僻壤。艰窘生活不言而喻。惜乎事绩史书未详,大抵所载,是炫汉官功勋也。”石启贵强调说:“已往事非不多论述,本文所应研究者,关于今后之问题。其要点可分下列之建议,即开导、开诚、开化、开发四大步骤。”紧接着,他具体谈了如何具体实施开导、开诚、开化、开发四大步骤。中国几千年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蚩尤的后裔也被污为野蛮,不安分守纪。石启贵驳斥说:“或谓苗民犷猂成性,罔知守法,整治不易,此不足信。吾观苗民均极忠实之人,敬畏长官,遵守法纪,服从政府为宗旨。就其衣、食、住而论,多数可谓不自解决。较之汉人,生活环境一落千丈。然尚能忍耐,安分守纪,从事耕凿,受命于政府统治之下。若他民族,处类似环境,纵无叛乱爆发,势必铤而走险。”[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奉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实事求是的执政理念,包括苗族知识分子在内的学界为蚩尤正名。北京大学段宝林教授在《论蚩尤》一文中说:“蚩尤与黄帝的涿鹿大战是中国远古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正是由于这次大战中,黄帝战胜了蚩尤,才奠定了华夏国家的根基,使他成为五帝之首。在有关的文献记载中,蚩尤的形象是暴君和乱贼,是相当丑恶的。《广雅释诂》:‘蚩,乱也。’《方言》:‘蚩,悖也’(卷十二)一说尤,同由尤,腹中之虫,很不雅观。《尚书·吕刑》的记载更加详细,可为此类观点的代表:刵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戳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这是周穆王叙述刑法的源流时首先提到的古训,说蚩尤作乱,以酷刑、杀戳统治苗民。把蚩尤、苗民都说得很坏。蚩尤原为九黎这君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与轩辕黄帝发生了矛盾,被史家看成是‘作乱’。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微师诸候,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候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炎帝)是为黄帝。这些都是正统史书中的记载,并且还以正统观点使蚩尤成了暴虐无道的乱贼。”段宝林强调指出:“蚩尤是苗族的一位大祖神,在苗人心目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至今在苗族的民俗中仍有许多崇拜蚩尤的重要活动。这是几千年的历史中顽强地保留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是中国各民族特别是苗族历史发展的结果。蚩尤神话是一种古史神话,虽有浓厚的幻想成分,但却曲折地反映了历史,从中可看到古史的影子,其核心是古代苗族发展、迁徙的历史。所以它得到了历史学家们的高度重视。”[6]
苗族老红军、军旅作家陈靖,他晩年致身于做两件事:一是不顾年近古稀,重走长征路,创作长征系列作品,出版了《诗言史》一书;二是研究苗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为苗族祖先蚩尤平反正名。陈靖当年写给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信的开头语即说:“我是个苗裔红军老战士,离休后致于长征史研究与民族问题探讨。此刻向李主席写信,中心是呈述一个建议:为苗族的最高祖先——蚩尤平反正名。”
陈靖写给李瑞环的信长达6000多字。我们不仿多引用几段,以窥陈靖老红军之心愿,他老人家为蚩尤平反正名立下了头功。他说:
蚩尤的后代——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特点突出的古老民族。她那勤劳苦奋、顽强不屈、憨厚善良、不欺不霸的特性,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不变,一贯数千年。苗族特别钟爱大自然,她对山水草木具有天生的感情,这也是她以“苗”字为本民族定名的原因之一。苗族还是创造和发展华夏南北文化(即黄河、长江文化)的主力军之一,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的土地上,都有着苗族先民的累累足迹。然而,苗族又是一个屡遭不幸、总是战败、不断迁徒、一直在夹缝中受欺压而顽强生存下来的民族。她所受的苦难,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贯穿于三大社会——原始氏族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个民族能够生存下来、在世界民族史上也是一大奇迹,令一些学者与专家惊叹和尊敬。
苗族先民最早生息繁衍在今冀鲁豫平原这片土地上,即南起黄河、北至桑干河、东起渤海、西至汾水,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最先掌握种植技术。当黄帝、炎帝在黄河上游的黄土高原上时,这片土地上就有了较精美的陶器和青铜器,故有的史家称苗人为海民族,即站在最初文明前列的部落,这个部落的首领就是蚩尤。以游牧为主的黄帝与炎帝部落,繁衍在黄河中上游。黄炎两部落逐渐东下,在互相冲突中又联手共同对抗蚩尤,于是发生那场开天辟地的大内战——涿鹿之战,结果是以蚩尤被杀而告终。他的子子孙孙从此被驱赶而南渡黄河,开始踏上那条人类史上灾难连绵的古“长征”之路。
不论从我国的钦定正史还是人民所写的野史,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历代朝政几乎都是欺压和歧视蚩尤其子孙的,从尧舜禹汤直到宋元明清,苗族几乎都是被斯被压、躲躲藏藏、在荒山野岭中求生存。直到最后一个王朝,苗族偷偷保存下来的文字(契形字),也被乾隆皇帝彻底禁绝了。进入中华民国的三十八年中,对待苗族不但没有什么改变,而且把苗族的鼻祖蚩尤,作为“异物”写入教科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在马克思主义光芒照射下,苗族同数十个少数民族兄弟姊妹们一道,获得了破天荒的新生和解放。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大批被歪曲、被污蔑的历史人物,如‘拳匪’、‘洪逆’、‘闯贼’等得以恢复本来面目。但不知何故,就是不给蚩尤正名,使其永远被置于‘另册’。
中华民族是个诗史丰盛、经典多彩、正史野史俱全的民族集团,数千年业任其风云万变,而累累如山似海的著作中,对蚩尤及其子孙们的作用与地位,都有着朗朗记载。尽管百家各有所见,然而这样的事实是谁也不能抹掉的,即:蚩尤与黄帝、炎帝是平起平坐、鼎立黄河流域,创建中华文化的三先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三兄长。[7]
1994年11月,陈靖于海南五指山写给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的信中也说:
不论是苗家人的口头史,还是数千年的文字史,都承认苗族先民是一个文化悠久、历史古老的民族,她有周口店猿人的源痕,更有桑干河、滏阳河与黄河的遗迹。她是最早生息繁衍在今天的冀鲁豫平原、太行山与泰山这片土地上的古先民。数千年来的大量史书几乎都承认的事实——蚩尤是同黄帝、炎帝“平起平坐”的三先人,三大部落的三代表。原来居住在黄河中上游流域的炎帝和黄帝,同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蚩尤,是共建中华文化的第一批祖先,这几乎是所有‘国史’都没有否认的。
面对滚滚而来的二十一世纪,如果我们能使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三兄长’喜聚一堂,这对全国、全中华民族以及全世界来说,都将是一件具有远大建设意义的大好事啊![8]
陈靖老红军睌年致力于为蚩尤平反正名,应该说他的初衷已经实现,目的已经达到。1998年7月25日,由海内外32万中华儿女捐资建成的中华三祖堂,正式矗立在河北省涿鹿县境内。在中华三祖堂竣工暨三祖塑像揭幕典礼上,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的贵州省台江县特地敬献苗族刺绣壁卦《战神蚩尤图》。中华三祖堂摒弃了历史的偏见,把蚩尤和黄帝、炎帝并列,奉为中华民族人文三始祖,予以敬仰,是海内同胞祭奠中华共同祖先的神圣场所。中华三祖堂还历史以公道,给蚩尤以正名,奉炎黄蚩为共祖,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又,2014年5月1日,山东阳谷蚩尤陵在十五里园镇正式落成,结束了蚩尤只有坟没有陵的历史。蚩尤陵将同黄帝陵、炎帝陵、中华三祖堂一样,是中华民族祭奠共同祖先的神圣场所。
由此可看出,从苗族内部尊蚩尤为祖并为其鸣不平、学术界为蚩尤正名,到河北涿鹿黄帝、炎帝、蚩尤“中华三祖堂”的落成,山东阳谷建成蚩尤陵等等,蚩尤从丑恶的乱者重新走向神圣的祖坛,意味着蚩尤文化在历经几千年风云战乱和朝代更替之后,重新凝聚起人们关注的目光。
中国56个民族已经融入一体,即是中华民族。蚩尤既是苗族的祖先,也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与交融,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古以来,蚩尤后裔大部分融入华夏族,也有的融入到其他民族,其他民族包括汉族也有不少到融入到苗族中。中华民族共同生活在神州大地上,血脉相融,不分彼此,多元一体,谁也离不开谁。
中华民族共同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相互通婚,血脉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经数千年,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政策以来,可以这样说,今天已经没有一个民族的血统是完全纯粹的了。伏羲太昊、神农炎帝、轩辕黄帝、战神蚩尤等中国可考的历史人物,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英雄祖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