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中国历史之父。他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八世矣。”
如此看来,虞舜是黄帝的八世孙。即: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即虞舜) 。虞舜是继唐尧之后华夏集团的大首领。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还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即说尧因儿子丹朱行为不检,故而把帝位禅让给舜,这就是所谓的“尧舜禅让”。
但又有许多史籍记载为舜囚尧而篡位。
《说苑·君道》:“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
《史通·疑古》引《汲冢琐语》:“舜囚尧于平阳。”
《汲冢竹书》:“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
《路史·发挥》引《纪年》:“尧末年德衰,为舜所囚。”
《汉家琐语》:《竹书纪年》说:“舜囚尧,复偃丹朱,使不与父相见。”
《荀子·正论》:“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以上记载与司马迁《史记》记载又截然不同。不管是“尧舜禅让”,或是尧“为舜所囚”,反正舜取代尧成为了华夏集团的大首领。
舜继尧征讨三苗,大至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干戈不用三苗服”
中国史籍记载,舜上位伊始,为了缓合内部矛盾的激化,曾“休德三年”,使三苗联盟与华夏联盟曾经有过一度的妥协和友好。
《韩非子·五蠹》:“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帝王世纪》:“有苗氏负固不服,舜乃修文教三年,执干戚而舞之,有苗请服。”
《吕氏春秋·上德》:“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
《吕氏春秋·离俗览》:“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
《说苑·君道》:“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用此险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犹未竭也,乃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天下闻之,皆非禹之义而归舜之德。”
《书·尧典》:“若稽古帝舜,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论衡·乱龙篇》:“舜以圣德入大麓之野,虎狼不犯,虫蛇不害。”
《吕氏春秋·古乐篇》:“舜立,命延乃拌瞽叟之所为瑟,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之瑟,舜帝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英’,已明帝德。”
《荀子》:“干戈不用三苗服。”
上述记载,舜似乎是位“仁君”,即位后,对三苗,禹请攻之,禹将伐之,舜曰不可,认为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甚至歌颂舜的圣德,“虎狼不犯,虫蛇不害”。其实不然,舜对三苗的讨伐不亚于尧,只不过舜比尧更讲究策略而已。
《绎史》卷11引《尸子》载:“帝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淮南子·齐俗训》:“故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正偃兵,执干戚而舞之。”
《说苑·君道》:“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犹未及也。究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天下闻道亡,皆非禹之义,而归舜之德。”
上述记载,可以认为是舜即位后,为了缓合内部矛盾的激化,曾“休德三年”,或许用了更长的时间整顿、巩固和清理内部关系,不再轻言用兵。禹请舜对三苗用兵时,还遭到舜的拒绝。舜采取感化和分化两手,使得三苗联盟与华夏联盟曾经有过一度的妥协,即“干戈不用三苗服。”
二是“分北三苗”
虽然经历了尧“窜三苗于三危”、“放驩兜于祟山”,但三苗仍较强大,始终是华夏集团强有力的竞争者。史籍记载,苗民“复不从化”,“苗顽弗即工。”按:工与贡古通,即三苗之民反抗剥削,不给舜进贡。于是虞舜对三苗釆用考绩与分化,分北三苗。
《帝王世系》:“有苗氏负固不服。”
《尚书·益稷》:“苗顽弗即工。”
《竹书纪年》:“有苗负固不服。”
《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分北三苗。”
《史记·五帝本纪》:“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远近众功咸兴。分北三苗。”
《尸子》:“舜举三后而四凶除。”
《史记·正义》:“舜即政之后,三苗复不从化,是当黜之。其君臣有善有恶,舜复分北流其三苗。北,背也,善留恶去,使分背也。”又曰:“幽明有别,黜退其幽者。或夺其官爵,或徙之远边,升进其明者,或益其土地,或进其爵位也。”
《太平御览》引《外国篇》:“昔唐以天下授舜,有苗之君非之,浮黑水入南海是为三苗民,去九疑三万五千里。”王肃云:“三苗之民有郝宥者,复不从化,分北流”。
上述记载可以看出,三苗不服,说明三苗具有一定的实力。史籍尧舜处置苗民的方法不少:有“窜”;有“施象刑”;有“宅”或安插;有“丕叙”,大张齐鼓的声讨,或使之就范……内部的分化瓦解,“不令相从,善恶明”等,进一步削弱了三苗的力量。分北三苗的“北”字,可作“甄别”解,又作“背,善留恶去。” 即舜命官员对三苗进行考绩,针对其君臣表现实行所谓“五流三居”的分化瓦解政策。
诚如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说:“据说,舜‘分北三苗’,‘更易其俗’,就是说,分化瓦解,进入融和。”【1】
三是“舜征三苗,道死苍梧”
中国史籍资料记载,舜“御驾亲征”,誓灭三苗,并驾崩于征讨三苗途中。
《淮南子·修务训》:“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
《礼记·檀弓上》:“舜葬于苍梧之野”。郑玄注:“舜征有苗而死,因留葬焉。”
《水经注·湘水》:“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
《帝王世纪·辑存》:“舜……摄政五年,有苗氏叛,南征,崩于鸣条。”
《帝国世纪·集校》:“(舜)崩于鸣条,年百岁,殡以瓦棺,葬苍梧九疑之阳。”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舜冢在零陵陵浦县,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
《史记》:“舜崩苍梧之野。”
《海内南经》:“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
《山海经·大荒南经》:“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括地志》:“鼻亭神在营道县北六十里,故老传云,舜葬九疑,象来至此,后人立祠,名曰鼻亭神。”
上述记载,“舜征三苗,道死苍梧”,“舜征有苗而死”,“二妃从征”,再说明不过了。据史料记载和民族心史传说,在长江战败而溃散的三苗、苗民,溯湘江而上,进入苍梧。他们的目的,也许是在逃命,说不上卷土重来。可舜帝丝毫不肯放松,“御驾亲征”,“二妃从征”,结果是“道死苍梧”,“舜崩苍梧之野”。
王大友在《三皇五帝时代》中考证说:“帝舜39年,舜南巡衡山,征三苗,至于九峰山,死于苍梧之野。随征的舜妻娥皇、女英在洞庭湖君山居住,闻夫死,追之不及,相拥恸哭,泪洒湘竹,皆成斑文,死于湘江。”【2】
也有史料说舜南巡狩道死苍梧。
《史记·五帝本纪》:“舜帝继尧,践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
《国语·鲁语》:“舜勤民事而野死。”
还有史料说舜晚年是被禹流放而死于南方苍梧的。
《尚书·舜典》:舜“五十载陟方乃死。”
《史通·疑古》:“但以大禹谟‘受终’之文印之,是时禹摄帝位久矣,舜不应更是亲巡。”
姚政在《先秦文化研究》中考证说:禹代舜。《尚书·舜典》载:舜“五十载陟方乃死”。孔安国注云:“舜即位五十年,升道南方南巡,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前引《山海经》也说:“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史通·疑古》据此说:“但以大禹谟‘受终’之文印之,是时禹摄政久矣,舜不应更是亲巡。”因而推测舜晚年是被禹流放而死于南方苍梧的。禹流放舜,也可能是因晚年要把联盟长传给儿子商均引起的。争夺结果,舜失败,流放而死。【3】
石宗仁在《荆楚与支那》中也说:“舜……又乘机南侵,三苗避其锋芒,让舜深入其纵深,致使舜帝无食粮无后援而道死苍梧,亦为传说中的史实。”【4】
究竟是“舜征三苗,道死苍梧”,或是“(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或是“舜被流放而死于苍梧”?据舜视三苗为四凶,当黜之,浮黑水入南海,分北三苗,我们倾向于王大友、姚政的考证。传说舜死后,舜的尸骨用瓦棺装敛,埋葬在苍梧的九疑山的南面,后来叫“零陵”。至今湖南宁远县九疑山一带还有舜帝墓的遗迹。

参考文献:
【1】郭沫若:《中国史稿》第134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2】王大友:《三皇五帝时代》(下) 第495页,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3】姚政:《先秦文化研究》第73页,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版。
【4】石宗仁:《荆楚与支那》第97页,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石朝江
我国资深的苗学研究专家,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贵州省文史馆馆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巡视员,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学术顾问(原副理事长),贵州省苗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