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百节之乡”、“中国酸汤美食之都”、“中国苗侗医药养生之都”的贵州省凯里市,有一道亮丽迷人、可口迷胃的名食佳肴鸡稀饭即苗家风味养生食品。素有“神仙奇饭”之称。“苗家鸡稀饭,可口味更美;煮鸡放把米,不干也不稀;吃了好开胃,风趣又补体”。是苗族古老的舌尖美味,更是当今难得的风味养生食品。凯里苗家鸡稀饭,苗语称gadzangsgheibghabnaoskadlenx·嘎藏规嘎闹卡领。被中外游客誉为新时代人类健康营养粥,地道原生态的“药食同源”风味养生食品。以饲养的土鸡(家鸡)为主料,用清亮山泉水入铁顶罐煮炖而成鸡稀饭,多历多代,历史悠久。

根据《中国文化知识精华》所载:在公元前1400年的文献中,就有了关于鸡的记载。家鸡的祖先是原鸡,原鸡是一种森林鸟类,分布在我国云南南部、广西西部和海南岛等地,土名叫“茶花三朵”。由于它们容易饲养,所以,人们逐渐从南方传至贵州、四川、广东乃至全国各地,并先后传到欧洲、非洲、美洲,现在国外养的一些鸡,很多与我国的名鸡有亲缘关系。

传说苗族最后一批从东方迁徒到达贵州黔东南的清平时,是南北朝牛年六月十九日。先人们以清平东四十里的石头山香炉山作为蚩尤战神形象,以老鸦山作为蚩尤夫人慈祥形象,认为能保佑子孙后代发祥发富,便终结了“万里长征”。从那时算起,已有近1600年历史。为开发清平和黔东南各地,部族的“五支奶”、“六支祖”议即决定,分别在清平、黄平、施秉、台江、榕江、雷山六地进行休养生息。各支系处于交通不便的深山老林,山高水深,远离城市,环境恶劣,只好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开荒犁田种米粮,发展稻田养鱼,山地养鸡,围圈养猪,自给自足,不断提高和改善生活水平。

传说在清平东北面的洛棉决基坡,有一户杨姓人家,是开辟洛棉地区第一户。这家饲养了一大群家鸡,喜欢鸡生蛋多,孵出鸡崽多,象征多子多孙、多福多寿,但开初都不知充分利用其丰富营养价值加以补体。大媳妇快要生孩子了,可营养很差,瘦壳尕筋、面黄肌瘦,好不容易才生下了孩子,生命却垂危。当太太(奶奶)的乌妞十分着急,不知怎样给媳妇补充营养。媳妇刚生下孩子,煮哪样给她吃?乌妞问其儿子阿丢。初作父亲的儿子更不晓得如何办,只好对母亲说:“煮鸡放把米,一锅煮干稀”!乌妞听后,急忙捉来一只肥母鸡,杀了并砍成八大块,放入铁顶罐里,加上清亮的山泉水,又舀适量糯米加粘米,用清水淘干净,然后放入顶罐中同煮。乌妞还顺手将生姜切成几大片,又到屋后挖来大姜切成八大块,讨来香喷喷的窝壳溜嫩叶和折耳根及葱蒜“一锅煮”。她先烧起青杠柴火,煮开时,撇去浮沫,又改用小火炖,还用长把木瓢不停地搅动等多道工序技艺,果然煮成了惊人的“鲜、香、软、糯”,汁稠色亮,味道可口的鸡稀饭,加上一点盐巴,味道更加鲜美可口。光有扑鼻的原汁原味口感还不够,还应有丰富的营养,且具有抗寒防暑、提神增劲、止渴生津、开胃健脾功能,常吃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瘦弱的坐月子媳妇吃后,不但大开胃口,而且补充了营养,驱除了淤血,打通了血脉,给了提神补气,不仅脱离了生命危险,也增加了乳汁。半月后,媳妇长胖了,奶水足了,婴儿也长得白白胖胖的。

人们听到“鸡稀饭”的“一把米”,“神仙奇饭”的神奇,都纷纷登门向乌妞取经。满月时,亲家母带八个客人来参加祝贺,又亲口品尝了“鸡稀饭”,果然香味扑鼻,又见到女儿坐月子后身强体壮,白白胖胖,小外甥更是长得可爱,十分高兴。乘酒兴,觉得划拳打马,唱酒歌还不够解兴。于是,宾主各提起木板凳,走向院坝边,跳起了欢乐又粗狂的“板凳舞”。玩了一会,亲家母见院坝边有一根五尺长竹杆,她顺手拿来当“马骑”,跳起了欢快的“竹马舞”。兆示“娃娃”长大,万事顺意,马到成功。乌妞为助亲家母之兴,也顺手拣来一根杉木扁担当“飞马”,骑马飞奔与亲家母“比赛”。两“马”相互边跳边对撞,比赛谁的体力强,展示谁的办法多,显示“马壮行千里,人健万年福”。打那以后,“苗家煮鸡放把米”的“天地精华,苗乡美味”特色鸡稀饭代代相传。苗家风味养生食品成了待客养生习俗,誉满神州,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哩!
作者:杨光全,原中共凯里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联系电话:15185635193
通讯:贵州省凯里市金井路73号瑞林花园D栋1单元202室
邮编:556000
|